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篇文章中所提及的农业问题,当然只是发表政论的一个切入点,袁秋业想借此表达的观点,内行人自然一眼就能看明白。
在向内还是向外的历史关口上,袁秋业毫无疑问是选择了前者。而他所列举的理由,看起来也是完全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而并非私心。
但他的文章中以星岛的发展现状作为反例,这不免就引发了星岛办事处的担忧——如今大张旗鼓正在进行的宣传活动正是以农业为主题,时报上却刊登了这么一篇直指星岛短处的文章,必然会影响到民众对前往星岛从事农业的信心。
星岛办事处当然不能对此熟视无睹,但发表这篇文章的是海汉高官,想要反驳对方的观点,还得小心注意方式方法才行。
谭天明能想到的法子,还是只有请笔杆子撰文,列举星岛为促进农业发展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再吹一吹当地的美好发展前景。
袁秋业的文章虽然说的也是实话,但描述却并不全面。星岛辖区内的粮食作物种植规模的确没有达到全国范围内的平均值,但经济作物的经营状况其实还算过得去,当地的橡胶和香料已经是地方特色产业,每年都能为星岛创造不少的财政收入。
谭天明认为,如果能够充分展示星岛农业的优势项目,那么还是有机会挽回袁秋业这篇文章所将造成的负面影响。
但问题在于如果立刻跳出来唱反调,这会不会惹恼对方,进而影响到星岛今后所能获得的农业资源。要是缺少了来自三亚的种业、农具和农技支持,那必然会让星岛本就不太理想的农业雪上加霜。
就在谭天明和星岛办事处仍然举棋不定的时候,却已经有人主动跳出来为他们打抱不平了。
准确地说,是反对袁秋业有关“国家未来发展方向要以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为主要考量”的说法。
在新一期时报上发表文章的是另一位正在竞选新一届执委会的官员乔志亚。
作为曾经的北美帮成员,军警部门最早的骨干之一,乔志亚后来的发展路线与他的同伴们完全不同,他没有一直待在军中,带领部队征战四方成为名震天下的将领,而是选择了进入工业部门当一名技术官员,并且亲手缔造了昌化—石碌的钢铁重工业中心。
时至今日,海汉几乎所有的重工业项目都离不开乔志亚的参与,他虽然不像军方将领那般有名气,但在海汉内部的影响力却丝毫不差。
因为所有高层都知道,海汉的未来必须向着工业化的方向发展,而乔志亚这样的专业人才,可没法像训练士兵那样,成批地快速培训出来。
所以乔志亚在工业方面提出的意见看法,往往都会得到执委会的高度重视,他在时报上刊文,自然也会引起各方关注。
“农业是立国之本,为国民提供了稳定的生活保障,但唯有工业,才是我海汉国发展速度和国力都强于同时代其他国家的根本原因。”
“我国武力强盛、文教昌明、贸易繁荣、交通便捷,农产丰足,无一不是得益于工业的发展成果。”
“发展工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需要可稳定供应的各种自然资源,需要安全的运输渠道,还需要庞大的消费市场。而这些条件,仅靠传统的汉人地区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走出去,从全世界获取工业发展所需的资源!”
谭天明读到此处,忍不住停下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这位乔大人说得在理,若是为了多种些粮食,就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守着老祖宗的那点地就满足了,那我们海汉朝与过去千百年间的朝代又有什么差别?”
老王听他议论朝政,不免有些心惊肉跳,赶紧在旁边提醒道:“二少爷,这里可是京城,要是隔墙有耳,让人给扣个妄议朝政的罪名,可能会招来麻烦,!”
谭天明摆摆手道:“无妨,行政学院里天天都会讨论朝政,老师也会特地询问我们对各种政策的看法。”
老王听了没再多说什么,心里却不免在想,那是你出身特殊,要是我这样的普通人乱说话,只怕安全部随时都会找上门来。
谭天明继续说道:“我星岛发展矿业,按这位乔大人的说法,那也是工业的一部分。我们出兵海外占了更大的地盘,开采出更多的矿藏,那也是在为扩充国力做贡献,意义甚至还要大过屯田种粮。”
乔志亚的立场非常鲜明,那就是国家发展方向应以工业为重心,而不是传统农业。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工业资源,海汉就应该放开手脚,在全世界范围内采取快速行动,抢占那些重要的自然资源所在地。
如果动作慢了,让外国同行抢在前面,今后要再夺下这些地方,恐怕就要麻烦许多了。
至于传统的汉人统治区,反正就在那儿也跑不了,完全可以在今后的若干年内慢慢消化。海汉在各个方面都具备优势,也不用担心大明或者满清还能有翻盘的机会。
袁秋业与乔志亚的文章见报之后,相关话题的讨论也开始热烈起来。
海汉目前虽然还称不上工业化国家,但直接或间接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却已经着实不少了。
仅在海南岛一地,从事工业设计、化工、采矿、冶炼、制造等行业的人口,就早已超过十万。而这些产业所创造的价值,更是远远超过了传统农业。
以文教着称的儋州地区,诸多书院的教学方向也早就从传统的四书五经,转移到了理工实作方向,每年培训出的各种技工、工程师,都是供不应求。
专门用来向海南岛运送各种矿产资源的船队,规模也是在逐年扩大,而且永远都有填不满的运力缺口。
这不但带动了海运,也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比如海南岛的各个造船厂,常年都在建造运送大宗干散货物的愚公级重载帆船,每年下水的货船吨位远远比军用船只多得多。
只要工业需要什么,就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变化和发展,为充实国力带来的正面影响,已经超过了传统农业。这不仅是海汉高层的看法,也正在逐渐成为普通民众的共识。
这篇文章中所提及的农业问题,当然只是发表政论的一个切入点,袁秋业想借此表达的观点,内行人自然一眼就能看明白。
在向内还是向外的历史关口上,袁秋业毫无疑问是选择了前者。而他所列举的理由,看起来也是完全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而并非私心。
但他的文章中以星岛的发展现状作为反例,这不免就引发了星岛办事处的担忧——如今大张旗鼓正在进行的宣传活动正是以农业为主题,时报上却刊登了这么一篇直指星岛短处的文章,必然会影响到民众对前往星岛从事农业的信心。
星岛办事处当然不能对此熟视无睹,但发表这篇文章的是海汉高官,想要反驳对方的观点,还得小心注意方式方法才行。
谭天明能想到的法子,还是只有请笔杆子撰文,列举星岛为促进农业发展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再吹一吹当地的美好发展前景。
袁秋业的文章虽然说的也是实话,但描述却并不全面。星岛辖区内的粮食作物种植规模的确没有达到全国范围内的平均值,但经济作物的经营状况其实还算过得去,当地的橡胶和香料已经是地方特色产业,每年都能为星岛创造不少的财政收入。
谭天明认为,如果能够充分展示星岛农业的优势项目,那么还是有机会挽回袁秋业这篇文章所将造成的负面影响。
但问题在于如果立刻跳出来唱反调,这会不会惹恼对方,进而影响到星岛今后所能获得的农业资源。要是缺少了来自三亚的种业、农具和农技支持,那必然会让星岛本就不太理想的农业雪上加霜。
就在谭天明和星岛办事处仍然举棋不定的时候,却已经有人主动跳出来为他们打抱不平了。
准确地说,是反对袁秋业有关“国家未来发展方向要以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为主要考量”的说法。
在新一期时报上发表文章的是另一位正在竞选新一届执委会的官员乔志亚。
作为曾经的北美帮成员,军警部门最早的骨干之一,乔志亚后来的发展路线与他的同伴们完全不同,他没有一直待在军中,带领部队征战四方成为名震天下的将领,而是选择了进入工业部门当一名技术官员,并且亲手缔造了昌化—石碌的钢铁重工业中心。
时至今日,海汉几乎所有的重工业项目都离不开乔志亚的参与,他虽然不像军方将领那般有名气,但在海汉内部的影响力却丝毫不差。
因为所有高层都知道,海汉的未来必须向着工业化的方向发展,而乔志亚这样的专业人才,可没法像训练士兵那样,成批地快速培训出来。
所以乔志亚在工业方面提出的意见看法,往往都会得到执委会的高度重视,他在时报上刊文,自然也会引起各方关注。
“农业是立国之本,为国民提供了稳定的生活保障,但唯有工业,才是我海汉国发展速度和国力都强于同时代其他国家的根本原因。”
“我国武力强盛、文教昌明、贸易繁荣、交通便捷,农产丰足,无一不是得益于工业的发展成果。”
“发展工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需要可稳定供应的各种自然资源,需要安全的运输渠道,还需要庞大的消费市场。而这些条件,仅靠传统的汉人地区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走出去,从全世界获取工业发展所需的资源!”
谭天明读到此处,忍不住停下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这位乔大人说得在理,若是为了多种些粮食,就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守着老祖宗的那点地就满足了,那我们海汉朝与过去千百年间的朝代又有什么差别?”
老王听他议论朝政,不免有些心惊肉跳,赶紧在旁边提醒道:“二少爷,这里可是京城,要是隔墙有耳,让人给扣个妄议朝政的罪名,可能会招来麻烦,!”
谭天明摆摆手道:“无妨,行政学院里天天都会讨论朝政,老师也会特地询问我们对各种政策的看法。”
老王听了没再多说什么,心里却不免在想,那是你出身特殊,要是我这样的普通人乱说话,只怕安全部随时都会找上门来。
谭天明继续说道:“我星岛发展矿业,按这位乔大人的说法,那也是工业的一部分。我们出兵海外占了更大的地盘,开采出更多的矿藏,那也是在为扩充国力做贡献,意义甚至还要大过屯田种粮。”
乔志亚的立场非常鲜明,那就是国家发展方向应以工业为重心,而不是传统农业。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工业资源,海汉就应该放开手脚,在全世界范围内采取快速行动,抢占那些重要的自然资源所在地。
如果动作慢了,让外国同行抢在前面,今后要再夺下这些地方,恐怕就要麻烦许多了。
至于传统的汉人统治区,反正就在那儿也跑不了,完全可以在今后的若干年内慢慢消化。海汉在各个方面都具备优势,也不用担心大明或者满清还能有翻盘的机会。
袁秋业与乔志亚的文章见报之后,相关话题的讨论也开始热烈起来。
海汉目前虽然还称不上工业化国家,但直接或间接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却已经着实不少了。
仅在海南岛一地,从事工业设计、化工、采矿、冶炼、制造等行业的人口,就早已超过十万。而这些产业所创造的价值,更是远远超过了传统农业。
以文教着称的儋州地区,诸多书院的教学方向也早就从传统的四书五经,转移到了理工实作方向,每年培训出的各种技工、工程师,都是供不应求。
专门用来向海南岛运送各种矿产资源的船队,规模也是在逐年扩大,而且永远都有填不满的运力缺口。
这不但带动了海运,也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比如海南岛的各个造船厂,常年都在建造运送大宗干散货物的愚公级重载帆船,每年下水的货船吨位远远比军用船只多得多。
只要工业需要什么,就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变化和发展,为充实国力带来的正面影响,已经超过了传统农业。这不仅是海汉高层的看法,也正在逐渐成为普通民众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