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死去的文坛领袖钱谦益不足以激励吴三桂,那活着的督师阁部张苍水呢
让王五倍感震惊的是张煌言竟欲只身前往昆明劝说吴三桂起兵反清。
理由他是大明朝的兵部尚书,也是永历朝廷的大学士,某种程度上地位等同二十年前弘光朝的督师史可法。
甚至可以说是明朝正统势力如今唯一的象征。
不管是西营的李定国,还是顺营的李来亨,亦或海营的郑成功,从根本上来说都不是明朝正统力量,全是当年明朝眼中的“贼匪寇盗”。
因此这些势力在一些明朝正统官员、士绅心中其实不能代表明朝。
反而出身将门集团的吴三桂才是明朝正统势力的延续。
根正苗红那种。
故而这么多年来一直有明朝官绅秘密劝说吴三桂反正归明,对吴三桂的策反工作也一直没有停止。
最远的肯定是当年史可法对吴三桂的招抚,最近的便是查如龙血书案。
韩王、东安王、宁术王等,也并非真正的藩王继承者,只是永历朝廷出于抗清需要临时给予的册封。
也就是这些人都是没了祖上富贵降为平民的普通宗室。
世上如今真正的亲藩,算起来只有鲁世子一人。
这位本应该被推举为新天子以号召天下,奈何却被郑氏弃之不用,连宗俸都给停了。
真要推举明室正统代表前往昆明劝说吴三桂反正,肯定是鲁世子最佳。
但鲁世子被郑氏看管不可能交给张煌言,西山的韩王、东安王不具备宗藩正统性,吴三桂压根瞧不上他们,所以去了也起不到作用。
西山那边也不可能让韩王和东安王冒这个险。
张煌言想到的最佳人选就是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自己。
昨日听罗子木说王五剃发后一直致力于促反吴三桂,当时只觉这事不太可行,因为之前有很多人都尝试过,但无一不是以失败告终。
然当得知吴三桂部将竟有不少人暗中反清甚至还秘密帮助明军后,张煌言不禁改变先前看法,认为吴三桂的部将敢大胆帮助明军,除了这些将领本身对清廷不满外,只能说明是吴三桂刻意纵容的结果。
或者说这些将领的反清思想是吴三桂有意形成,如此可待机而变,不致事到临头内部主张不统一。
这就有了游说吴反正的基础。
随着明朝势力在大陆的覆灭,清廷这几年对吴三桂的猜疑也日渐加深,不断削弱其权力,本就引起吴三桂及麾下诸将的不满。
满八旗不能征战的事实又在西山暴露,种种因素结合,张煌言觉得此时或许正是劝反吴三桂的良机。
为此,他决定亲自前往昆明以明室正统第一人的身份,劝说吴三桂反正归明。
只要吴三桂肯起兵,张煌言甚至可以督师兵部身份帮助吴三桂参谋军事。
众人却是纷纷劝阻,都道吴三桂反复小人不足信,尚书此去同羊入虎口有何区别。
万一吴三桂翻脸不认人,那尚书大人岂不是白白牺牲么。
反对最激烈的是总兵郭法广和参军徐元耕。
王五也反对张煌言去昆明冒险,他还是认为张尚书去台湾辅佐郑经才是最好的选择。
毕竟,郑、耿反目影响到了东南战局发展,令得清廷能够腾出手来全力对付吴军。
而张煌言的存在能有效弥合郑、耿间的矛盾,只要能将清廷在东南的军事力量消灭、牵制住,中线战场就不会因为吴三桂的死崩溃。
张煌言若是去昆明,能成功说服吴三桂提前起兵肯定合乎王五“复天下”的谋划,但要是不能说服吴三桂并因此死在昆明,于王五而言无疑亲手将这位民族英雄推上了死亡台。
毕竟,促反吴三桂是他提出来的策略。
如此,自是不愿张煌言冒这个险。
他毕竟不是吴三桂肚子里的蛔虫,焉知老家伙会不会拿张煌言的人头向清廷表明自己无心造反。
诚然吴三桂部下都是脑后长反骨的悍将,二女婿胡国柱更是吴军当中唯一旗帜鲜明提出“恢复宗国故明”之人。
可部下和女婿们终是没法做吴三桂的主。
但张煌言却是主意已定,竟是不容众人劝说,执意要亲往昆明。
“二十年前我随忠介钱公肃乐起兵于宁波,后随鲁王入据舟山,此后追随定西侯左右,四入长江,于这洋上苦苦支撑,一心图兴复,奈何种种努力皆因时势不再而无果,是谓不可为而为之
然今日局面大厦显然不支,作为明室孤忠,但有半点补救手段我都当竭力去做,至于个人性命,又有何可惜的。”
张煌言真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认真思考才决定去昆明。
原因是他已经没有能力再在浙江沿海活动,如今悬嶴岛上明军连同伤员加在一起也不到五百人,船只更是所剩无几,缺衣少粮没法再支撑下去。
他也无意去西山同忠贞营会合,因为在他看来西山就是个牢笼,进去容易出来难。
到了那里也只是苟延残喘。
更不愿去台湾,于东宁郑经他是不抱任何希望的。
凭借自身无法复明,不如冒险前往昆明,以搏取复明的最后机会。
为让众人相信自己不是鲁莽冒险,其又分析说吴三桂有三反。
第一反,其部将皆是悍勇之人且都在壮年,这种人通常都是雄心勃勃之辈,因而必定都希望吴三桂能更进一步,如此他们也能随之飞黄腾达乃至为开国功勋。
第二反即清廷始终是要削藩的。
大一统王朝必削藩,这是历史定律,不受任何外力因素而改变。
张煌言认为只要清廷削藩,那吴三桂就得撤藩回到关外,如此吴三桂的部下绝大部分的仕途便告终止,也很难享受之前的种种特权。
“事涉自身利益,吴的部下岂会坐以待毙,任由清廷剥夺他们的权势”
此二反乃是张煌言对吴三桂部下人心的分析。
第三反却是对吴军构成的分析。
吴军其实就是明军。
一为原明朝关宁军;
二为吴三桂陆续收编的西营人马,也就是晋王李定国的部下;
三是云贵川一带的原明朝正规军。
这三种人不管哪一种,都是清廷并不放心的力量,现在三种人却全部汇聚在吴三桂麾下,纵是吴三桂自个没有反意,清廷也不可能信他。
“我年适五九,快到知天命的年纪,再不能为国家做点事,恐这辈子就再没有机会,更怕他年,西台恸哭,人泪成血!屈指兴亡,有多少孤忠大义冰清玉烈,又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如此,又岂能少我张苍水一人”
望着一众担心自己安危的部下同王五等人,张煌言摇了摇头,“便我真为吴三桂所害,你们也不必为我伤心,要知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死去的文坛领袖钱谦益不足以激励吴三桂,那活着的督师阁部张苍水呢
让王五倍感震惊的是张煌言竟欲只身前往昆明劝说吴三桂起兵反清。
理由他是大明朝的兵部尚书,也是永历朝廷的大学士,某种程度上地位等同二十年前弘光朝的督师史可法。
甚至可以说是明朝正统势力如今唯一的象征。
不管是西营的李定国,还是顺营的李来亨,亦或海营的郑成功,从根本上来说都不是明朝正统力量,全是当年明朝眼中的“贼匪寇盗”。
因此这些势力在一些明朝正统官员、士绅心中其实不能代表明朝。
反而出身将门集团的吴三桂才是明朝正统势力的延续。
根正苗红那种。
故而这么多年来一直有明朝官绅秘密劝说吴三桂反正归明,对吴三桂的策反工作也一直没有停止。
最远的肯定是当年史可法对吴三桂的招抚,最近的便是查如龙血书案。
韩王、东安王、宁术王等,也并非真正的藩王继承者,只是永历朝廷出于抗清需要临时给予的册封。
也就是这些人都是没了祖上富贵降为平民的普通宗室。
世上如今真正的亲藩,算起来只有鲁世子一人。
这位本应该被推举为新天子以号召天下,奈何却被郑氏弃之不用,连宗俸都给停了。
真要推举明室正统代表前往昆明劝说吴三桂反正,肯定是鲁世子最佳。
但鲁世子被郑氏看管不可能交给张煌言,西山的韩王、东安王不具备宗藩正统性,吴三桂压根瞧不上他们,所以去了也起不到作用。
西山那边也不可能让韩王和东安王冒这个险。
张煌言想到的最佳人选就是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自己。
昨日听罗子木说王五剃发后一直致力于促反吴三桂,当时只觉这事不太可行,因为之前有很多人都尝试过,但无一不是以失败告终。
然当得知吴三桂部将竟有不少人暗中反清甚至还秘密帮助明军后,张煌言不禁改变先前看法,认为吴三桂的部将敢大胆帮助明军,除了这些将领本身对清廷不满外,只能说明是吴三桂刻意纵容的结果。
或者说这些将领的反清思想是吴三桂有意形成,如此可待机而变,不致事到临头内部主张不统一。
这就有了游说吴反正的基础。
随着明朝势力在大陆的覆灭,清廷这几年对吴三桂的猜疑也日渐加深,不断削弱其权力,本就引起吴三桂及麾下诸将的不满。
满八旗不能征战的事实又在西山暴露,种种因素结合,张煌言觉得此时或许正是劝反吴三桂的良机。
为此,他决定亲自前往昆明以明室正统第一人的身份,劝说吴三桂反正归明。
只要吴三桂肯起兵,张煌言甚至可以督师兵部身份帮助吴三桂参谋军事。
众人却是纷纷劝阻,都道吴三桂反复小人不足信,尚书此去同羊入虎口有何区别。
万一吴三桂翻脸不认人,那尚书大人岂不是白白牺牲么。
反对最激烈的是总兵郭法广和参军徐元耕。
王五也反对张煌言去昆明冒险,他还是认为张尚书去台湾辅佐郑经才是最好的选择。
毕竟,郑、耿反目影响到了东南战局发展,令得清廷能够腾出手来全力对付吴军。
而张煌言的存在能有效弥合郑、耿间的矛盾,只要能将清廷在东南的军事力量消灭、牵制住,中线战场就不会因为吴三桂的死崩溃。
张煌言若是去昆明,能成功说服吴三桂提前起兵肯定合乎王五“复天下”的谋划,但要是不能说服吴三桂并因此死在昆明,于王五而言无疑亲手将这位民族英雄推上了死亡台。
毕竟,促反吴三桂是他提出来的策略。
如此,自是不愿张煌言冒这个险。
他毕竟不是吴三桂肚子里的蛔虫,焉知老家伙会不会拿张煌言的人头向清廷表明自己无心造反。
诚然吴三桂部下都是脑后长反骨的悍将,二女婿胡国柱更是吴军当中唯一旗帜鲜明提出“恢复宗国故明”之人。
可部下和女婿们终是没法做吴三桂的主。
但张煌言却是主意已定,竟是不容众人劝说,执意要亲往昆明。
“二十年前我随忠介钱公肃乐起兵于宁波,后随鲁王入据舟山,此后追随定西侯左右,四入长江,于这洋上苦苦支撑,一心图兴复,奈何种种努力皆因时势不再而无果,是谓不可为而为之
然今日局面大厦显然不支,作为明室孤忠,但有半点补救手段我都当竭力去做,至于个人性命,又有何可惜的。”
张煌言真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认真思考才决定去昆明。
原因是他已经没有能力再在浙江沿海活动,如今悬嶴岛上明军连同伤员加在一起也不到五百人,船只更是所剩无几,缺衣少粮没法再支撑下去。
他也无意去西山同忠贞营会合,因为在他看来西山就是个牢笼,进去容易出来难。
到了那里也只是苟延残喘。
更不愿去台湾,于东宁郑经他是不抱任何希望的。
凭借自身无法复明,不如冒险前往昆明,以搏取复明的最后机会。
为让众人相信自己不是鲁莽冒险,其又分析说吴三桂有三反。
第一反,其部将皆是悍勇之人且都在壮年,这种人通常都是雄心勃勃之辈,因而必定都希望吴三桂能更进一步,如此他们也能随之飞黄腾达乃至为开国功勋。
第二反即清廷始终是要削藩的。
大一统王朝必削藩,这是历史定律,不受任何外力因素而改变。
张煌言认为只要清廷削藩,那吴三桂就得撤藩回到关外,如此吴三桂的部下绝大部分的仕途便告终止,也很难享受之前的种种特权。
“事涉自身利益,吴的部下岂会坐以待毙,任由清廷剥夺他们的权势”
此二反乃是张煌言对吴三桂部下人心的分析。
第三反却是对吴军构成的分析。
吴军其实就是明军。
一为原明朝关宁军;
二为吴三桂陆续收编的西营人马,也就是晋王李定国的部下;
三是云贵川一带的原明朝正规军。
这三种人不管哪一种,都是清廷并不放心的力量,现在三种人却全部汇聚在吴三桂麾下,纵是吴三桂自个没有反意,清廷也不可能信他。
“我年适五九,快到知天命的年纪,再不能为国家做点事,恐这辈子就再没有机会,更怕他年,西台恸哭,人泪成血!屈指兴亡,有多少孤忠大义冰清玉烈,又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如此,又岂能少我张苍水一人”
望着一众担心自己安危的部下同王五等人,张煌言摇了摇头,“便我真为吴三桂所害,你们也不必为我伤心,要知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