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章 高粱!酿酒的绝佳原料!?
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其实稳妥的做法是将这些俘虏先押解到陇西郡边境,先进行初步的甄别、清点和简单的管理,以防止俘虏会在进入新郡的途中发生大规模的逃亡、骚乱等情况,后再押解到新郡。
毕竟陇西郡作为大秦在西部的重要边郡,军事防御和管理都已非常成熟,有足够的力量和地方来暂时安置大量俘虏。
而新郡的设施、管理和军事防御等方面显然还不够完善,一下子接收大量俘虏可能会导致管理混乱,数十万俘虏还是有可能会利用新郡初期的不稳定局势进行反抗逃跑的。
但为了减少运转过程中的成本,所以,王贲最终还是觉得将这些俘虏直接押解到新郡那边,使月氏人能更快地投入到新郡县的建设中。
至于,可能出现的反抗和逃跑?
那他的雁翎刀少不得就要见见血了!
虽然他的本意还是希望能够少死点!
要知道多一个劳力,那就多一个人种地,新郡的建设也能多一份助力啊!
就在王贲的十万大军已经在新郡驻扎,等着接收俘虏,来自各郡参与科举的考生们也纷纷往咸阳赶去的时候。
六天时间一晃而过。
陇西郡一处种植着高粱的田野里,一片火红,沉甸甸的高粱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农夫们正手持锋利的镰刀,动作麻利的收割着高粱。
田头地间,一捆捆高粱被整齐地码放着,就连那些细长坚韧的秸秆,也没有丝毫的浪费,在被仔细晾干后,一部分将会被挑选出来,作为牛、马、羊等家畜的饲料,还有一部分将用来编织如席子、篮子、扫帚在内的各种生活用品,剩下来的还能与泥土混合制成土坯,用于建造房屋的墙壁和屋顶。
据闻这种土坯具有一定的保温和隔热性能,不仅能够使房屋在冬季保持温暖,还能在夏季保持凉爽。
在缺乏木材和石材的地区,高粱秸秆土坯可是一种非常经济实用的建筑材料!
随着以上这些传闻不断在民间传播的时候,百姓们心中有些纠结了。
高粱秸秆居然还能席子、篮子、扫帚,这是他们不太了解的。
因为普通百姓大多使用的都是草席,只有一些贵族和家境较好的人才会使用更加凉爽的竹席。
扫帚也是一样,多为竹条和草,篮子同多为竹编或藤编。
而现在,高粱秸秆不仅也能制作这些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到的东西,也能喂养家畜,还能建造房屋的墙壁和屋顶!
只不过……
据说这名叫高粱的庄稼,就是蜀黍啊!
他们早已习惯以粟、黍、稻等为主食,而蜀黍,不仅口感粗糙,而且它的外壳坚硬,脱壳和加工都很困难,再加上亩产量也不算突出,所以可以说不仅种的人少,吃的人也少!
现在让百姓们纠结的一个点就在于,听闻朝廷已经将这蜀黍的品种改良到了已经能够亩产八百斤了!
虽然比粟、黍、稻都难吃,脱壳也更难……但再怎么说也是八百斤的主粮啊!
就在陇西郡的田间地头,百姓们三三两两的围聚在一起,对于春耕是否要种植这高产的蜀黍,心里都很纠结的时候。
又有一则传言迅速在人群中流传开来,那就是朝廷已经下令要将陇西郡种植的这批高产量的上千亩高粱,全部用于酿酒!
只因这高粱被发现是酿酒的绝佳原料!
这个消息一出,刹那间,百姓们脸上的纠结神情便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兴奋。
“种!必须种!”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农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锄头,声音都因兴奋而微微颤抖,“这么好的东西,咱们可不能错过了!”
旁边的一位中年汉子也用力地点头,粗糙的大手摩挲着下巴,算计着说道:“哪怕咱们自己不能酿酒,也能把种出来的高粱卖出去换钱啊!”
“就从家里的田地里分出几亩来种高粱,说不定今年就能靠这个过上好日子了。”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仿佛已经看到了丰收之下,哗啦啦的铜钱流入家中。
商鞅变法时期实行“重本抑末” 国策,酒作为消费品,自然在限制之中。
《秦律·田律》便有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酒,田啬,部佐禁御之,有不从令者有罪。”
居住在农村的百姓,不允许私自酿酒,田啬夫和部佐要负责禁止和查禁这种行为,如果有不服从命令的人就会被判定有罪。
毕竟粮食产量有限,酿酒又需要消耗大量的粟、黍、稻等粮食。
为了保障粮食供给,养活更多的人口以及朝廷的储备需求,才通过禁酒令来限制百姓酿酒,以避免粮食的浪费。
而现在,这种难吃的无人问津,亩产量又高达八百亩,还比粟、黍、稻更适合用来酿酒的庄稼,那必须得种啊!
哪怕就种了一两亩地,也能卖出个好价钱吧?
而且,说不准日后那些诸多限制的饮酒政策也能被放宽一些?
自从禁酒令下达之后,他们这些普通百姓也只能在婚丧嫁娶以及寿宴上被允许饮酒了,其他时候若是买酒喝,一旦被发现,不仅本人要受到处罚,就连监管的乡官亭长们也要被连累。
一连十天的时间里面,陇西郡上下饭后闲谈之余,除了在热情高涨的谈论土豆之外,便是这新的高粱了。
当然,怀疑的声音也在人群中此起彼伏。
一些人摇着头,不太相信高粱真的能有如此神奇的用途,怀疑道:“别到时候种了卖不出去,白费力气。”
“卖不出去,那就自己吃,这产量,不亏!”有人虽然担忧,但还是硬着头皮打算在春耕来临时种一些。
就在这些消息,也在不断地向着四周扩散,从一开始传到的附近郡县,开始传向更远的地方的时候。
月底的最后一天,当百姓们如往常一样,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扛着农具准备日出而作时,却突然发现市集上的官货区,摆放出了一些浅黄色、表面光滑的各类物品。
其实稳妥的做法是将这些俘虏先押解到陇西郡边境,先进行初步的甄别、清点和简单的管理,以防止俘虏会在进入新郡的途中发生大规模的逃亡、骚乱等情况,后再押解到新郡。
毕竟陇西郡作为大秦在西部的重要边郡,军事防御和管理都已非常成熟,有足够的力量和地方来暂时安置大量俘虏。
而新郡的设施、管理和军事防御等方面显然还不够完善,一下子接收大量俘虏可能会导致管理混乱,数十万俘虏还是有可能会利用新郡初期的不稳定局势进行反抗逃跑的。
但为了减少运转过程中的成本,所以,王贲最终还是觉得将这些俘虏直接押解到新郡那边,使月氏人能更快地投入到新郡县的建设中。
至于,可能出现的反抗和逃跑?
那他的雁翎刀少不得就要见见血了!
虽然他的本意还是希望能够少死点!
要知道多一个劳力,那就多一个人种地,新郡的建设也能多一份助力啊!
就在王贲的十万大军已经在新郡驻扎,等着接收俘虏,来自各郡参与科举的考生们也纷纷往咸阳赶去的时候。
六天时间一晃而过。
陇西郡一处种植着高粱的田野里,一片火红,沉甸甸的高粱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农夫们正手持锋利的镰刀,动作麻利的收割着高粱。
田头地间,一捆捆高粱被整齐地码放着,就连那些细长坚韧的秸秆,也没有丝毫的浪费,在被仔细晾干后,一部分将会被挑选出来,作为牛、马、羊等家畜的饲料,还有一部分将用来编织如席子、篮子、扫帚在内的各种生活用品,剩下来的还能与泥土混合制成土坯,用于建造房屋的墙壁和屋顶。
据闻这种土坯具有一定的保温和隔热性能,不仅能够使房屋在冬季保持温暖,还能在夏季保持凉爽。
在缺乏木材和石材的地区,高粱秸秆土坯可是一种非常经济实用的建筑材料!
随着以上这些传闻不断在民间传播的时候,百姓们心中有些纠结了。
高粱秸秆居然还能席子、篮子、扫帚,这是他们不太了解的。
因为普通百姓大多使用的都是草席,只有一些贵族和家境较好的人才会使用更加凉爽的竹席。
扫帚也是一样,多为竹条和草,篮子同多为竹编或藤编。
而现在,高粱秸秆不仅也能制作这些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到的东西,也能喂养家畜,还能建造房屋的墙壁和屋顶!
只不过……
据说这名叫高粱的庄稼,就是蜀黍啊!
他们早已习惯以粟、黍、稻等为主食,而蜀黍,不仅口感粗糙,而且它的外壳坚硬,脱壳和加工都很困难,再加上亩产量也不算突出,所以可以说不仅种的人少,吃的人也少!
现在让百姓们纠结的一个点就在于,听闻朝廷已经将这蜀黍的品种改良到了已经能够亩产八百斤了!
虽然比粟、黍、稻都难吃,脱壳也更难……但再怎么说也是八百斤的主粮啊!
就在陇西郡的田间地头,百姓们三三两两的围聚在一起,对于春耕是否要种植这高产的蜀黍,心里都很纠结的时候。
又有一则传言迅速在人群中流传开来,那就是朝廷已经下令要将陇西郡种植的这批高产量的上千亩高粱,全部用于酿酒!
只因这高粱被发现是酿酒的绝佳原料!
这个消息一出,刹那间,百姓们脸上的纠结神情便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兴奋。
“种!必须种!”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农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锄头,声音都因兴奋而微微颤抖,“这么好的东西,咱们可不能错过了!”
旁边的一位中年汉子也用力地点头,粗糙的大手摩挲着下巴,算计着说道:“哪怕咱们自己不能酿酒,也能把种出来的高粱卖出去换钱啊!”
“就从家里的田地里分出几亩来种高粱,说不定今年就能靠这个过上好日子了。”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仿佛已经看到了丰收之下,哗啦啦的铜钱流入家中。
商鞅变法时期实行“重本抑末” 国策,酒作为消费品,自然在限制之中。
《秦律·田律》便有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酒,田啬,部佐禁御之,有不从令者有罪。”
居住在农村的百姓,不允许私自酿酒,田啬夫和部佐要负责禁止和查禁这种行为,如果有不服从命令的人就会被判定有罪。
毕竟粮食产量有限,酿酒又需要消耗大量的粟、黍、稻等粮食。
为了保障粮食供给,养活更多的人口以及朝廷的储备需求,才通过禁酒令来限制百姓酿酒,以避免粮食的浪费。
而现在,这种难吃的无人问津,亩产量又高达八百亩,还比粟、黍、稻更适合用来酿酒的庄稼,那必须得种啊!
哪怕就种了一两亩地,也能卖出个好价钱吧?
而且,说不准日后那些诸多限制的饮酒政策也能被放宽一些?
自从禁酒令下达之后,他们这些普通百姓也只能在婚丧嫁娶以及寿宴上被允许饮酒了,其他时候若是买酒喝,一旦被发现,不仅本人要受到处罚,就连监管的乡官亭长们也要被连累。
一连十天的时间里面,陇西郡上下饭后闲谈之余,除了在热情高涨的谈论土豆之外,便是这新的高粱了。
当然,怀疑的声音也在人群中此起彼伏。
一些人摇着头,不太相信高粱真的能有如此神奇的用途,怀疑道:“别到时候种了卖不出去,白费力气。”
“卖不出去,那就自己吃,这产量,不亏!”有人虽然担忧,但还是硬着头皮打算在春耕来临时种一些。
就在这些消息,也在不断地向着四周扩散,从一开始传到的附近郡县,开始传向更远的地方的时候。
月底的最后一天,当百姓们如往常一样,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扛着农具准备日出而作时,却突然发现市集上的官货区,摆放出了一些浅黄色、表面光滑的各类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