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郡县制
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俱酒再次询问卫鞅如何在楚国郢都和阳城提前布局,派遣何人前去执行拯救任务。
卫鞅道:“臣以为,公子不宜大张旗鼓、大动干戈,可先令墨家和唐社提前准备。待巴蜀大局已定之后,再派出专人前往,为时不晚。”
俱酒也幻想吴起能够分得清利害,听从自己的劝告,大彻大悟之后,主动来蜀;吴起无事,则孟胜无事;孟胜无事,则墨家无事。
卫鞅道:“巴蜀初定,不知公子宏图如何绘就?”
俱酒道:“吾志虽在天下,然自知与七大战国相比,力有不逮。故欲埋首种田,经略巴蜀,富国强兵,徐徐图之。”
卫鞅道:“公子思路清晰,渊思寂虑。然富国强兵,公子之国何在?”
俱酒心中雪亮,卫鞅这是在督促自己早日建国啊!
俱酒反问道:“当初在安邑初识先生,你我曾共议固国之策。先生犹记否?”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卫鞅对当初的谈话记忆犹新,立即将俱酒的“三策九字”突口而出。
俱酒满意地点了点头:“俱酒今日,虽有小成,然仍欲坚守三策,藏锋敛颖,韬光养晦。”
卫鞅道:“巴山蜀水,天设之墙,我若不出,敌自难来,此诚‘高筑墙’也。”
俱酒接着他的话头:“蜀中平原,沃野千里,巴地山区,矿产丰富,此富民之基,自可“广积粮”。”
卫鞅:“臣尝闻,蜀中十年九涝,水患无穷,请问公子如何治之。”
俱酒道:“蜀中水患,源头在岷,俱酒胸中已有规划,不日亲赴玉垒山,开渠堆堰,兴修水利,以利万世农耕。”
卫鞅肃然起敬:“农,国之根本也。公子有如此之心,诚千古圣王,‘广积粮’之策,指日可待也。”
俱酒暗想,卫鞅这种“重农抵商”的本色还是没有改变。估计在日后发展手工业时,卫鞅一定会有反对意见。
卫鞅道:“然三策之中,‘缓称王’一策,臣以为不可再缓。公子当早日称王。”
俱酒道:“七大战国,皆为侯爵以下,楚虽僭越称王,然为天下所耻。俱酒何德何能,敢称王号?”
卫鞅道:“天下诸侯,周室所封。然巴蜀之地,公子自得,非天子所赐也。故公子当自成一家,与周室分庭抗礼、平分秋色。”
俱酒苦笑道:“今天下大势,列国纷争。俱酒虽有小胜,但自认实力不够。‘缓称王’之策,意在保存实力,以观形势,等待天时,厚积薄发。先生此时欲俱酒称王,岂非踞吾于炉上耶?”
卫鞅道:“虽然如此,然公子若不称王,如何立国?众将士拼死效忠,公子如何报之?”
俱酒默然,他对“功高必赏”的道理是清楚的。自己之所以能网罗这么多的人才跟随,抛头颅、洒热血,打下一片偌大疆土,其实大家都是冲着一个美好的前程而来的。
谁不想立开国功勋?谁不想做从龙之臣?谁不想帮原始股东?谁不盼着早日上市变现?
但俱酒有着一颗十分清醒的头脑,尽管水了一百多万字,打下了巴蜀之地,但与七大战国相比,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仅从人口一项说,巴蜀之地就比不上七国中任何一国。毕竟战国时代,中原开发较早,巴蜀尚属偏远,诸侯都热衷于逐鹿中原,中原才是最适合人类生存之地。
统一天下仍是一个十分遥远的梦想,随时有可能太监或者料尾。
但卫鞅的说法十分具有代表性,不仅自己这些生死兄弟需要用功绩来褒奖,巴蜀这些降臣可都是从完整国家体制中走出来的,他们更需要得到认可与包容。
俱酒长叹一声:“既如此,先生以为如何?”
卫鞅道:“上策,自立为王,自成一派,不与周王室产生任何瓜葛。待时机成熟,一统诸侯,无论周室。”
俱酒也向往这种方案,但这是要以绝对实力为基础的。如果老子有机枪、炸药、大炮,老子根本不需要和天下诸侯玩这么我心眼子,一个字,降维打击!平推就完了,碾压就完了!
但是,实力不允许啊!
俱酒道:“此策不妥,巴蜀自立之日,便是七国攻伐之时。”
天下诸侯虽然各怀鬼胎,但对付一个不在同一个碗里吃饭的人,那还是会联手打击的。齐国吞并宋国,都换来五国伐齐,何况自己是个新兴的政权呢?
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埋头种田,自立为王无异于封死了这条崛起之路,将会变得兵连祸结,干戈扰壤,无一日之宁日。
卫鞅道:“中策,公子本是姬姓宗亲,晋国公子,重回周室,继承晋国大统,无有不可。”
俱酒断然道:“此策亦不可行,君父尚在,晋国犹存,俱酒若自立为晋,难逃天悠悠之口。”他又意味深长地望了一眼卫鞅:“韩赵魏岂容得下晋国崛起乎?”
俱酒的判断没错,他让太子之位于弟弟公子至,就是要他扛着晋国的大旗挡枪,自己好悄悄地猥琐发育,这个时候再接过晋国大旗,自己不想,估计韩赵魏三家也坚决不干。
卫鞅道“下策,公子另立国号,或可称蜀,亦可称巴。”
俱酒对这三策基本都不满意,卫鞅作为战国人物,显然并不能摆脱这个时代的思想禁锢。这些要求与穿越者心目中的要求还是有差距的。
有些事情,还需要自己拿出穿越者的先知之明,乾纲独断,顶层设计。
俱酒也看得出来,卫鞅虽然没有明言,但他骨子里头,仍然向往冒着成为“从龙之臣”、“开国元勋”的欲望。
这些要求不能不满足,俱酒于是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
俱酒道:“巴蜀之地,崇拜纵目王。某之意,暂以纵目王自称,设立新政,理顺朝纲,封赏功臣,富国强兵。国体、国号之称,暂且搁置。对外,则以蜀自称。”
俱酒这个计划也不算是个成熟的方案,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安排。他还在等待时机
卫鞅欲言又止:“臣遵命。”
俱酒又与卫鞅讨论了政治体制与军队体制,最终制定出一整套巴蜀之治的方案。
政治体制方面,全部国土实行郡县制。
根据新政权目前的领土范围,建立蜀郡、巴郡、南郑郡、吐费郡四郡,根据地理位置划分为若干县。
蜀郡最大,巴郡次之。
南郑郡之所以没有改叫汉中郡,是因为楚国尚有一个汉中郡,俱酒不想因地名引起纠纷,影响自己继续种田。
吐费郡的安排其实有些勉强,但俱酒为了安抚北部氐人,也为了感谢符溪潇的归附之恩,做出的制度性安排。
另外还保留了几个国家式的地方政权。
充国继续保留,毕竟攻打巴国就是以帮助充国为借口。但此时的充国目睹了纵目王摧枯拉朽式的战斗速度,已经瑟瑟发抖。
末代蜀王封在十方城,末代巴王封在僚城,这两处都具有一定的自治性质,相信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地消失在历史尽头。
郡县制由中央垂直管理,郡县官员由俱酒直接任免,使用流官,实行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郡县制的推行,彻底阻断了春秋战国时期“世卿制”的弊端,完全终结了“分封制”的继续蔓延,新政权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俱酒再次询问卫鞅如何在楚国郢都和阳城提前布局,派遣何人前去执行拯救任务。
卫鞅道:“臣以为,公子不宜大张旗鼓、大动干戈,可先令墨家和唐社提前准备。待巴蜀大局已定之后,再派出专人前往,为时不晚。”
俱酒也幻想吴起能够分得清利害,听从自己的劝告,大彻大悟之后,主动来蜀;吴起无事,则孟胜无事;孟胜无事,则墨家无事。
卫鞅道:“巴蜀初定,不知公子宏图如何绘就?”
俱酒道:“吾志虽在天下,然自知与七大战国相比,力有不逮。故欲埋首种田,经略巴蜀,富国强兵,徐徐图之。”
卫鞅道:“公子思路清晰,渊思寂虑。然富国强兵,公子之国何在?”
俱酒心中雪亮,卫鞅这是在督促自己早日建国啊!
俱酒反问道:“当初在安邑初识先生,你我曾共议固国之策。先生犹记否?”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卫鞅对当初的谈话记忆犹新,立即将俱酒的“三策九字”突口而出。
俱酒满意地点了点头:“俱酒今日,虽有小成,然仍欲坚守三策,藏锋敛颖,韬光养晦。”
卫鞅道:“巴山蜀水,天设之墙,我若不出,敌自难来,此诚‘高筑墙’也。”
俱酒接着他的话头:“蜀中平原,沃野千里,巴地山区,矿产丰富,此富民之基,自可“广积粮”。”
卫鞅:“臣尝闻,蜀中十年九涝,水患无穷,请问公子如何治之。”
俱酒道:“蜀中水患,源头在岷,俱酒胸中已有规划,不日亲赴玉垒山,开渠堆堰,兴修水利,以利万世农耕。”
卫鞅肃然起敬:“农,国之根本也。公子有如此之心,诚千古圣王,‘广积粮’之策,指日可待也。”
俱酒暗想,卫鞅这种“重农抵商”的本色还是没有改变。估计在日后发展手工业时,卫鞅一定会有反对意见。
卫鞅道:“然三策之中,‘缓称王’一策,臣以为不可再缓。公子当早日称王。”
俱酒道:“七大战国,皆为侯爵以下,楚虽僭越称王,然为天下所耻。俱酒何德何能,敢称王号?”
卫鞅道:“天下诸侯,周室所封。然巴蜀之地,公子自得,非天子所赐也。故公子当自成一家,与周室分庭抗礼、平分秋色。”
俱酒苦笑道:“今天下大势,列国纷争。俱酒虽有小胜,但自认实力不够。‘缓称王’之策,意在保存实力,以观形势,等待天时,厚积薄发。先生此时欲俱酒称王,岂非踞吾于炉上耶?”
卫鞅道:“虽然如此,然公子若不称王,如何立国?众将士拼死效忠,公子如何报之?”
俱酒默然,他对“功高必赏”的道理是清楚的。自己之所以能网罗这么多的人才跟随,抛头颅、洒热血,打下一片偌大疆土,其实大家都是冲着一个美好的前程而来的。
谁不想立开国功勋?谁不想做从龙之臣?谁不想帮原始股东?谁不盼着早日上市变现?
但俱酒有着一颗十分清醒的头脑,尽管水了一百多万字,打下了巴蜀之地,但与七大战国相比,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仅从人口一项说,巴蜀之地就比不上七国中任何一国。毕竟战国时代,中原开发较早,巴蜀尚属偏远,诸侯都热衷于逐鹿中原,中原才是最适合人类生存之地。
统一天下仍是一个十分遥远的梦想,随时有可能太监或者料尾。
但卫鞅的说法十分具有代表性,不仅自己这些生死兄弟需要用功绩来褒奖,巴蜀这些降臣可都是从完整国家体制中走出来的,他们更需要得到认可与包容。
俱酒长叹一声:“既如此,先生以为如何?”
卫鞅道:“上策,自立为王,自成一派,不与周王室产生任何瓜葛。待时机成熟,一统诸侯,无论周室。”
俱酒也向往这种方案,但这是要以绝对实力为基础的。如果老子有机枪、炸药、大炮,老子根本不需要和天下诸侯玩这么我心眼子,一个字,降维打击!平推就完了,碾压就完了!
但是,实力不允许啊!
俱酒道:“此策不妥,巴蜀自立之日,便是七国攻伐之时。”
天下诸侯虽然各怀鬼胎,但对付一个不在同一个碗里吃饭的人,那还是会联手打击的。齐国吞并宋国,都换来五国伐齐,何况自己是个新兴的政权呢?
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埋头种田,自立为王无异于封死了这条崛起之路,将会变得兵连祸结,干戈扰壤,无一日之宁日。
卫鞅道:“中策,公子本是姬姓宗亲,晋国公子,重回周室,继承晋国大统,无有不可。”
俱酒断然道:“此策亦不可行,君父尚在,晋国犹存,俱酒若自立为晋,难逃天悠悠之口。”他又意味深长地望了一眼卫鞅:“韩赵魏岂容得下晋国崛起乎?”
俱酒的判断没错,他让太子之位于弟弟公子至,就是要他扛着晋国的大旗挡枪,自己好悄悄地猥琐发育,这个时候再接过晋国大旗,自己不想,估计韩赵魏三家也坚决不干。
卫鞅道“下策,公子另立国号,或可称蜀,亦可称巴。”
俱酒对这三策基本都不满意,卫鞅作为战国人物,显然并不能摆脱这个时代的思想禁锢。这些要求与穿越者心目中的要求还是有差距的。
有些事情,还需要自己拿出穿越者的先知之明,乾纲独断,顶层设计。
俱酒也看得出来,卫鞅虽然没有明言,但他骨子里头,仍然向往冒着成为“从龙之臣”、“开国元勋”的欲望。
这些要求不能不满足,俱酒于是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
俱酒道:“巴蜀之地,崇拜纵目王。某之意,暂以纵目王自称,设立新政,理顺朝纲,封赏功臣,富国强兵。国体、国号之称,暂且搁置。对外,则以蜀自称。”
俱酒这个计划也不算是个成熟的方案,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安排。他还在等待时机
卫鞅欲言又止:“臣遵命。”
俱酒又与卫鞅讨论了政治体制与军队体制,最终制定出一整套巴蜀之治的方案。
政治体制方面,全部国土实行郡县制。
根据新政权目前的领土范围,建立蜀郡、巴郡、南郑郡、吐费郡四郡,根据地理位置划分为若干县。
蜀郡最大,巴郡次之。
南郑郡之所以没有改叫汉中郡,是因为楚国尚有一个汉中郡,俱酒不想因地名引起纠纷,影响自己继续种田。
吐费郡的安排其实有些勉强,但俱酒为了安抚北部氐人,也为了感谢符溪潇的归附之恩,做出的制度性安排。
另外还保留了几个国家式的地方政权。
充国继续保留,毕竟攻打巴国就是以帮助充国为借口。但此时的充国目睹了纵目王摧枯拉朽式的战斗速度,已经瑟瑟发抖。
末代蜀王封在十方城,末代巴王封在僚城,这两处都具有一定的自治性质,相信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地消失在历史尽头。
郡县制由中央垂直管理,郡县官员由俱酒直接任免,使用流官,实行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郡县制的推行,彻底阻断了春秋战国时期“世卿制”的弊端,完全终结了“分封制”的继续蔓延,新政权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