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新式武器
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兵部侍郎田系,正在忙着给俱酒御驾亲征准备武器装备。
俱酒下令,为了节约空间,除了环首刀等全金属武器外,其他则以零部件为主。
比如弩机中的金属构件、箭镞、矛尖等,这些东西到了朝鲜之后,可以就地取材,配备上木制的部件,组合成完整的武器。
另外一些新式的武器与黑科技也派上了用场。
一是指挥官的神器——更加精密、视距更远的望远镜。
早期,望远镜始终未能突破手工制作的瓶颈,而且良品率非常低。
俱酒在对墨匠们作指示时,特别强调实验数据的累积与分析,这些战国的科学家们,熟练使用着阿拉伯数字进行记录与测算,终于找到了镜片磨制和镜片配合之间的最佳参数,提高了良品率,实现了小批量生产。
此次田系为俱酒准备了二百架望远镜,基本上能够装备到中级军官这一层,可以为中小型的作战单位,赋予“千里眼”的功能。
二是单兵高端速射武器——连弩。
其实“连弩”这个概念俱酒早就提出了,但对于连弩的工作机理,穿越者也只能说个大概,很多时候都得依靠墨匠们去一点一点摸索与试验。所以整个研制过程十分辛苦,直到征服巴蜀大的战争都已经打完了,才堪堪研制成功,并开始批量生产。
科学往往是一层窗户纸,连弩试射成功后,墨匠们就越发不可收拾,从最初的四枝、六枝连射,目前稳定在十枝连射的水平。
其实墨匠们还研制出了更高装弹量的连弩,实验最高可达到五十枝连射的水平。但这种情况下,弹匣太大、太沉,不方便单兵作战。所以分析大量测试数据后,量产版固定在十枝连射,这样就兼顾了“连射”与“机动”双方面的需求。
连弩的发射速度极快,堪称战国版的冲锋枪。在突击战、遭遇战、破袭战、特种作战中,以其灵活性、高射速,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密集的杀伤力、宽幅的杀伤面,迅速打开局面,形成优势。
墨匠们以铁为矢,箭匣底部加附磁石,铁箭就会被吸附在箭槽上,解决了连弩向上仰射时弩身倾角过大,造成箭匣中箭支滑落的问题。
矢长八寸。这也是经过反复实践的最佳尺寸。八寸铁箭,既能保持流畅射速,也可增加便携性和提高装矢量。
存在的问题就是铁矢无法加装羽毛,无羽铁箭在远距离飞行时会失去平衡而翻滚,达不到远射的作用,精准度也受到影响。同时,由于结构精密,故障率也较高。
这些优缺点,和后世的冲锋枪几乎一模一样。
其实,这就是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没有万能的东西可以实现“一锅端”。
在连弩的形制上,实现了一些新的突破,上装式与侧装式同时研制成功。
上装式连弩,就是“诸葛弩”的传统样式,箭匣在弩机的上方,箭矢依次下落发射。由于箭匣在上方,所以瞄准装置“望山”不能安装,基本上就是盲射一气,求速度不求准度。
诸葛连弩(上装式)
而侧装式连弩的思路,则来源于穿越者对后世霍奇克斯重机枪“侧进供弹”结构的引申,而战国墨匠们则将这一思路成功做出来了。
霍奇克斯重机枪“侧进供弹”结构
侧装式连弩没有了弩机上方笨重的矢箱,射手也可以更好地利用“望山”进行测距与瞄准,但横式矢箱也比较占地方,故而也控制在了十枝连发的水平。
侧装式连弩
尽管如此,连弩的问世和量产,还是震惊了整个汉国军界。上至太尉吴起,下至普通一卒,试用之后,洞心骇目,惊为神器!
一向坚持“以治为胜”的吴起,也开始考虑武器材料与形制创新,对战争胜负的影响问题,还在《吴子兵法》中加以论述,在汉水军校中热烈讨论。
第三是野战远程攻击武器——连弩车。
连弩车这种东西,其实不是新鲜物种,墨匠们对他尤其熟悉。因为在《墨子·备高临》一文中,对于连弩车的形制、尺寸、使用等进行了详尽的记述。
连弩车与连弩的最大区别,倒不是在这个“车”字上,而是集中在发射的方式上。
连弩的“连”,可以理解为“连续”的意思,其追求的目标也是压缩发射时间,减少因取箭、上弦而占用的大量时间,达到连续、快速、不间断的发射效果。
而连弩车的“连”,则不能理解为“连续”,而应理解为“齐射”。也就是说,连弩车的发射原理不是一支接一支地发射,而是一次性、同时发射更多数量的弩矢。
按现代武器来比拟,连弩就好比冲锋枪、机枪,可以“哒哒哒……”不断发射,但每一次发射都是一颗子弹,追求的是速度快。
而连弩车则好比多管火箭炮,一次发射数十支特制的箭矢,追求“一窝蜂”、“覆盖式”的打击。
《墨子》记载的连弩车,就是这样一种东西。而且按照墨子的尺寸来制作,连弩车特别笨重、耗时、复杂,造价昂贵且威力有限。
按《墨子》记载,同比例缩小版的连弩车
虽然名为“车”,但因其复杂性,故而远距离移动,甚至进行野战是不切实际的。只能固定在特定的大型城楼附近实施集中防御,不具备任何野战价值。
而且,因为其制作过程复杂,工作构件精密,故障率较高。自老墨子以后,很少人能够复原这种武器,就连墨匠们都不看好。
从汉国崛起的过程来看,基本上是在保持一种进攻的势头,目前来看,尚没有人能够对汉国的城池造成威胁,所以对这种防守式的武器,俱酒也暂时不想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去研究。
而俱酒给出的连弩车图样,则是根据后世影视剧中的场景,重点突出其机动性,并不追求一次性齐射的数量。
在“八牛弩”研制成功的基础上,连弩车的研发进展较快,基本形制就是在八牛弩“单枝重箭”的思路上,改为“多枝轻箭”,同时制成三层,加上轮子,这就成了。
连弩战车
改良后的连弩车,既可固定到城楼、阵地上使用,也可以安装到车上,由马匹拉着驰骋在田野中,同时做到机动性与杀伤力的兼顾。
兵部侍郎田系,正在忙着给俱酒御驾亲征准备武器装备。
俱酒下令,为了节约空间,除了环首刀等全金属武器外,其他则以零部件为主。
比如弩机中的金属构件、箭镞、矛尖等,这些东西到了朝鲜之后,可以就地取材,配备上木制的部件,组合成完整的武器。
另外一些新式的武器与黑科技也派上了用场。
一是指挥官的神器——更加精密、视距更远的望远镜。
早期,望远镜始终未能突破手工制作的瓶颈,而且良品率非常低。
俱酒在对墨匠们作指示时,特别强调实验数据的累积与分析,这些战国的科学家们,熟练使用着阿拉伯数字进行记录与测算,终于找到了镜片磨制和镜片配合之间的最佳参数,提高了良品率,实现了小批量生产。
此次田系为俱酒准备了二百架望远镜,基本上能够装备到中级军官这一层,可以为中小型的作战单位,赋予“千里眼”的功能。
二是单兵高端速射武器——连弩。
其实“连弩”这个概念俱酒早就提出了,但对于连弩的工作机理,穿越者也只能说个大概,很多时候都得依靠墨匠们去一点一点摸索与试验。所以整个研制过程十分辛苦,直到征服巴蜀大的战争都已经打完了,才堪堪研制成功,并开始批量生产。
科学往往是一层窗户纸,连弩试射成功后,墨匠们就越发不可收拾,从最初的四枝、六枝连射,目前稳定在十枝连射的水平。
其实墨匠们还研制出了更高装弹量的连弩,实验最高可达到五十枝连射的水平。但这种情况下,弹匣太大、太沉,不方便单兵作战。所以分析大量测试数据后,量产版固定在十枝连射,这样就兼顾了“连射”与“机动”双方面的需求。
连弩的发射速度极快,堪称战国版的冲锋枪。在突击战、遭遇战、破袭战、特种作战中,以其灵活性、高射速,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密集的杀伤力、宽幅的杀伤面,迅速打开局面,形成优势。
墨匠们以铁为矢,箭匣底部加附磁石,铁箭就会被吸附在箭槽上,解决了连弩向上仰射时弩身倾角过大,造成箭匣中箭支滑落的问题。
矢长八寸。这也是经过反复实践的最佳尺寸。八寸铁箭,既能保持流畅射速,也可增加便携性和提高装矢量。
存在的问题就是铁矢无法加装羽毛,无羽铁箭在远距离飞行时会失去平衡而翻滚,达不到远射的作用,精准度也受到影响。同时,由于结构精密,故障率也较高。
这些优缺点,和后世的冲锋枪几乎一模一样。
其实,这就是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没有万能的东西可以实现“一锅端”。
在连弩的形制上,实现了一些新的突破,上装式与侧装式同时研制成功。
上装式连弩,就是“诸葛弩”的传统样式,箭匣在弩机的上方,箭矢依次下落发射。由于箭匣在上方,所以瞄准装置“望山”不能安装,基本上就是盲射一气,求速度不求准度。
诸葛连弩(上装式)
而侧装式连弩的思路,则来源于穿越者对后世霍奇克斯重机枪“侧进供弹”结构的引申,而战国墨匠们则将这一思路成功做出来了。
霍奇克斯重机枪“侧进供弹”结构
侧装式连弩没有了弩机上方笨重的矢箱,射手也可以更好地利用“望山”进行测距与瞄准,但横式矢箱也比较占地方,故而也控制在了十枝连发的水平。
侧装式连弩
尽管如此,连弩的问世和量产,还是震惊了整个汉国军界。上至太尉吴起,下至普通一卒,试用之后,洞心骇目,惊为神器!
一向坚持“以治为胜”的吴起,也开始考虑武器材料与形制创新,对战争胜负的影响问题,还在《吴子兵法》中加以论述,在汉水军校中热烈讨论。
第三是野战远程攻击武器——连弩车。
连弩车这种东西,其实不是新鲜物种,墨匠们对他尤其熟悉。因为在《墨子·备高临》一文中,对于连弩车的形制、尺寸、使用等进行了详尽的记述。
连弩车与连弩的最大区别,倒不是在这个“车”字上,而是集中在发射的方式上。
连弩的“连”,可以理解为“连续”的意思,其追求的目标也是压缩发射时间,减少因取箭、上弦而占用的大量时间,达到连续、快速、不间断的发射效果。
而连弩车的“连”,则不能理解为“连续”,而应理解为“齐射”。也就是说,连弩车的发射原理不是一支接一支地发射,而是一次性、同时发射更多数量的弩矢。
按现代武器来比拟,连弩就好比冲锋枪、机枪,可以“哒哒哒……”不断发射,但每一次发射都是一颗子弹,追求的是速度快。
而连弩车则好比多管火箭炮,一次发射数十支特制的箭矢,追求“一窝蜂”、“覆盖式”的打击。
《墨子》记载的连弩车,就是这样一种东西。而且按照墨子的尺寸来制作,连弩车特别笨重、耗时、复杂,造价昂贵且威力有限。
按《墨子》记载,同比例缩小版的连弩车
虽然名为“车”,但因其复杂性,故而远距离移动,甚至进行野战是不切实际的。只能固定在特定的大型城楼附近实施集中防御,不具备任何野战价值。
而且,因为其制作过程复杂,工作构件精密,故障率较高。自老墨子以后,很少人能够复原这种武器,就连墨匠们都不看好。
从汉国崛起的过程来看,基本上是在保持一种进攻的势头,目前来看,尚没有人能够对汉国的城池造成威胁,所以对这种防守式的武器,俱酒也暂时不想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去研究。
而俱酒给出的连弩车图样,则是根据后世影视剧中的场景,重点突出其机动性,并不追求一次性齐射的数量。
在“八牛弩”研制成功的基础上,连弩车的研发进展较快,基本形制就是在八牛弩“单枝重箭”的思路上,改为“多枝轻箭”,同时制成三层,加上轮子,这就成了。
连弩战车
改良后的连弩车,既可固定到城楼、阵地上使用,也可以安装到车上,由马匹拉着驰骋在田野中,同时做到机动性与杀伤力的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