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0章 盆地缺口
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汉国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西赵军崩溃得非常突然,也非常彻底。这样一来,代郡三足鼎立的均势格局就被打破了。
公子信一马当先,率领本部楼烦军向东部挺进,被东胡和燕国撒出的斥候侦察到了,所以东胡王和燕将市被都收到一条情报:楼烦人来了!
楼烦部尽管早已归汉,但这些年来一直是高度自治,汉国对其既不征兵,也不需纳粮,只有少部分墨者进入楼烦,辅佐公子信推行郡县治理。
在天下诸侯眼中,楼烦仍然是化外蛮夷,只不过比之东胡、林胡等部,其生产生活方式更接近诸夏而已。
燕将市被,在与东胡人的野战中吃尽了骑兵的苦头,当听闻楼烦人下场,西赵军神秘挫败之后,认为楼烦人与东胡人难逃干系,遂令燕军全数龟缩入城邑之中,据城而守,不再露头。
而东胡军内部,此刻则产生了分歧。
一部分人抢得盆满钵满,按照传统的思路,显然是要回到草原上去,且称之为“抢劫派”。
但另一部分人,则计划将代郡这块地盘永久地占为己有,成为将来进一步入寇中原的大跳板。且称之为“占领派”。
试想一下,如果占据了代郡,南下越过句注塞,便可南下晋阳,威胁三晋;东出越过居庸塞,则可扫荡燕齐,这是何等快哉。
真实历史上,拓跋鲜卑就是控制了此地,以平城为跳板,最终统一了北方,成为南北朝中“北朝”的开创者。
东胡王是狡猾的草原狐狸,他当然明白占领代地的重要性,这几乎是东胡切入诸夏地区的最佳方案。
中国历史上有个着名的地域名词叫“幽云十六州”,幽指幽州,也就是北京一带;云是云州,也就是大同。将“幽云”并列,可见此地的极端重要性。
真实历史上,幽云十六州被游牧民族占据的四百五十五年里,中原王朝始终被北方游牧民族压制得抬不起头来。
在代郡没有被占据的年代里,这里也始终是草原游牧民族入寇中原的首选通道,为什么?
因为大同虽然名为盆地,但这个盆地却是有缺口的。代郡(大同盆地)缺口示意图 在大同盆地的北边,从西边延伸来的阴山山脉东缘,从东边延伸来的燕山山脉的西缘,两条大山脉恰恰在大同这里没有完成合拢。
这个缺口就是游牧民族南下进攻中原的天然通道,大同多数情况下要直面游牧骑兵的攻击。
从秦汉时起,历朝历代就想通过修长城的方法,把这个缺口堵上。但这个缺口确实不好堵,于是不得不在大同盆地南缘又修筑了二道防线,这就是“外长城”与“内长城”的来历。
与此同时,大同盆地的东缘,因为桑干河的冲刷,还有一处东缺口。当然东缺口没有北缺口那么大,但东缺口却直通河北平原和北京城。
草原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时候,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突破,一个是古北口,另一个则是大同。
古北口不容易进攻,在冷兵器时代几乎很难突破,那么大同就成了游牧民族南下牧马的首选之地。
如果游牧民族从大同盆地北缺口冲入,可以向东走,经由张家口、宣化,穿军都陉,过居庸关、直取北京。因为居庸关的强大,这条路很难进攻;
也可以经由东南方向,穿蒲阴陉过紫荆关,进入华北平原,直取北京。
与居庸关强大的防守能力不同,紫荆关结果多是守方失利,且攻方常常是攻不下居庸关改道紫荆关,最终入寇中原,兵临京师城下。
成功的例子有三个:南宋时蒙古军,明朝时的瓦剌军,明末时李自成进占京城也是走得紫荆关。内外三关示意图 由此,古人有个共识:对于北京而言,居庸关是“背”,紫荆关是“喉”。要想不被人扼住咽喉,最好的办法就是拒敌于代地之外。故,守北京必守大同!
东胡王非常知道脚下这个地盘的重要性,既然顺利突了进来,他就不想走了。
但代郡的复杂性也大大出乎东胡王的意料,特别是那起神秘的火攻事件,始终无解。这件事一直萦绕在他的胸中,挥之不去,使他感到隐隐不安。
东胡人经过激烈的争吵,“占领派”终于击败了“抢劫派”,成为主流意见。
东胡王最终决定,死磕代王城,一定要拿下代郡首府,占据整个代郡,将这块肥肉死死地咬在自己的嘴里。
他一面组织人马猛攻代王城,一边派人前往草原搬兵,阖部人马,倾巢而出,毕其功于一役。
代王城的燕军使出浑身解数,将诸夏民族的守城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野战中占尽上风的东胡人,在攻城战中却吃尽苦头,损失惨重。
汉王俱酒与武安君吴起,都对燕国与东胡狗咬狗乐见其成,并不急于卷入战团。
但在下一步军事行动上,二人却有不同意见。
吴起主张,当燕国与东胡双方两败俱伤之际,率军出击,一举击退东胡,并趁乱杀入居庸关,趁机占领燕国。
而汉王俱酒却主张,一定要把东胡人死死地围在代郡盆地里,彻底消灭东胡主力。至于燕国,慢慢来嘛!
吴起的着眼处是灭国,完成汉国北部疆域的大连接。从最西部的北地郡向东,经五原郡、楼烦部、代郡、燕国,最终与孤悬海外的汉城郡相连。
这无可厚非,可以说战略相当正确。
但汉王俱酒的出发点却是消灭东胡,彻底解除北部游牧民族对诸夏政权的威胁。
现在北方游牧部落尚处于发展的初期,本着打孩子要趁早的原则,必须尽快将这一隐患彻底消除。
否则,等北方游牧民族坐大,中原可以说是永无宁日。
想当年,秦、汉、唐、明何等之强大,都要与这些游牧民族纠缠不休,甚至汉民族发展进程数次中断,险些灭种。
切肤之痛,不得不顾!
吴起不理解汉王的心意,以往汉国的骄兵悍将南征北战之时,他总是强调“降者不杀”,颇有仁君风范。
但对待北方游牧民族,以及东征倭郡,却一副杀气腾腾的模样。
俱酒以八个字回应吴起的疑问:“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在汉国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西赵军崩溃得非常突然,也非常彻底。这样一来,代郡三足鼎立的均势格局就被打破了。
公子信一马当先,率领本部楼烦军向东部挺进,被东胡和燕国撒出的斥候侦察到了,所以东胡王和燕将市被都收到一条情报:楼烦人来了!
楼烦部尽管早已归汉,但这些年来一直是高度自治,汉国对其既不征兵,也不需纳粮,只有少部分墨者进入楼烦,辅佐公子信推行郡县治理。
在天下诸侯眼中,楼烦仍然是化外蛮夷,只不过比之东胡、林胡等部,其生产生活方式更接近诸夏而已。
燕将市被,在与东胡人的野战中吃尽了骑兵的苦头,当听闻楼烦人下场,西赵军神秘挫败之后,认为楼烦人与东胡人难逃干系,遂令燕军全数龟缩入城邑之中,据城而守,不再露头。
而东胡军内部,此刻则产生了分歧。
一部分人抢得盆满钵满,按照传统的思路,显然是要回到草原上去,且称之为“抢劫派”。
但另一部分人,则计划将代郡这块地盘永久地占为己有,成为将来进一步入寇中原的大跳板。且称之为“占领派”。
试想一下,如果占据了代郡,南下越过句注塞,便可南下晋阳,威胁三晋;东出越过居庸塞,则可扫荡燕齐,这是何等快哉。
真实历史上,拓跋鲜卑就是控制了此地,以平城为跳板,最终统一了北方,成为南北朝中“北朝”的开创者。
东胡王是狡猾的草原狐狸,他当然明白占领代地的重要性,这几乎是东胡切入诸夏地区的最佳方案。
中国历史上有个着名的地域名词叫“幽云十六州”,幽指幽州,也就是北京一带;云是云州,也就是大同。将“幽云”并列,可见此地的极端重要性。
真实历史上,幽云十六州被游牧民族占据的四百五十五年里,中原王朝始终被北方游牧民族压制得抬不起头来。
在代郡没有被占据的年代里,这里也始终是草原游牧民族入寇中原的首选通道,为什么?
因为大同虽然名为盆地,但这个盆地却是有缺口的。代郡(大同盆地)缺口示意图 在大同盆地的北边,从西边延伸来的阴山山脉东缘,从东边延伸来的燕山山脉的西缘,两条大山脉恰恰在大同这里没有完成合拢。
这个缺口就是游牧民族南下进攻中原的天然通道,大同多数情况下要直面游牧骑兵的攻击。
从秦汉时起,历朝历代就想通过修长城的方法,把这个缺口堵上。但这个缺口确实不好堵,于是不得不在大同盆地南缘又修筑了二道防线,这就是“外长城”与“内长城”的来历。
与此同时,大同盆地的东缘,因为桑干河的冲刷,还有一处东缺口。当然东缺口没有北缺口那么大,但东缺口却直通河北平原和北京城。
草原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时候,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突破,一个是古北口,另一个则是大同。
古北口不容易进攻,在冷兵器时代几乎很难突破,那么大同就成了游牧民族南下牧马的首选之地。
如果游牧民族从大同盆地北缺口冲入,可以向东走,经由张家口、宣化,穿军都陉,过居庸关、直取北京。因为居庸关的强大,这条路很难进攻;
也可以经由东南方向,穿蒲阴陉过紫荆关,进入华北平原,直取北京。
与居庸关强大的防守能力不同,紫荆关结果多是守方失利,且攻方常常是攻不下居庸关改道紫荆关,最终入寇中原,兵临京师城下。
成功的例子有三个:南宋时蒙古军,明朝时的瓦剌军,明末时李自成进占京城也是走得紫荆关。内外三关示意图 由此,古人有个共识:对于北京而言,居庸关是“背”,紫荆关是“喉”。要想不被人扼住咽喉,最好的办法就是拒敌于代地之外。故,守北京必守大同!
东胡王非常知道脚下这个地盘的重要性,既然顺利突了进来,他就不想走了。
但代郡的复杂性也大大出乎东胡王的意料,特别是那起神秘的火攻事件,始终无解。这件事一直萦绕在他的胸中,挥之不去,使他感到隐隐不安。
东胡人经过激烈的争吵,“占领派”终于击败了“抢劫派”,成为主流意见。
东胡王最终决定,死磕代王城,一定要拿下代郡首府,占据整个代郡,将这块肥肉死死地咬在自己的嘴里。
他一面组织人马猛攻代王城,一边派人前往草原搬兵,阖部人马,倾巢而出,毕其功于一役。
代王城的燕军使出浑身解数,将诸夏民族的守城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野战中占尽上风的东胡人,在攻城战中却吃尽苦头,损失惨重。
汉王俱酒与武安君吴起,都对燕国与东胡狗咬狗乐见其成,并不急于卷入战团。
但在下一步军事行动上,二人却有不同意见。
吴起主张,当燕国与东胡双方两败俱伤之际,率军出击,一举击退东胡,并趁乱杀入居庸关,趁机占领燕国。
而汉王俱酒却主张,一定要把东胡人死死地围在代郡盆地里,彻底消灭东胡主力。至于燕国,慢慢来嘛!
吴起的着眼处是灭国,完成汉国北部疆域的大连接。从最西部的北地郡向东,经五原郡、楼烦部、代郡、燕国,最终与孤悬海外的汉城郡相连。
这无可厚非,可以说战略相当正确。
但汉王俱酒的出发点却是消灭东胡,彻底解除北部游牧民族对诸夏政权的威胁。
现在北方游牧部落尚处于发展的初期,本着打孩子要趁早的原则,必须尽快将这一隐患彻底消除。
否则,等北方游牧民族坐大,中原可以说是永无宁日。
想当年,秦、汉、唐、明何等之强大,都要与这些游牧民族纠缠不休,甚至汉民族发展进程数次中断,险些灭种。
切肤之痛,不得不顾!
吴起不理解汉王的心意,以往汉国的骄兵悍将南征北战之时,他总是强调“降者不杀”,颇有仁君风范。
但对待北方游牧民族,以及东征倭郡,却一副杀气腾腾的模样。
俱酒以八个字回应吴起的疑问:“非我族类,其心必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