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美国对苏军反攻的报道基本属实,只是因无法回避的巨大时空间隔而在细节上存在相当多的出入,而且因为既有对苏军战胜辣脆德军的迫切希望,报道内容多少有些过于乐观了。
红军确实在莫斯科以北、以东和以西方向将德军击退了100公里到250公里不等,但远非美国方面所说“极为顺利”。此役红军胜在出其不意,其实准备情况并不好(怎么可能前一天还在被动挨打,第二天就准备完全发动反击了),而且兵力火力也不占优,只是防寒措施远非德寇能比罢了,而且德寇还通过劫掠苏联平民的方式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御寒衣物的急缺。
在希特勒的严厉命令以及苏联严寒的打击之下,德寇也只得下定决心坚守各乡镇。到十二月二十五日左右,苏军的攻势已经陷入了僵局,即使加里宁方面军的先锋部队已经直抵德军后勤枢纽勒热夫西北十公里处,西方面军也即将解放卡卢加。
面对德军的严防死守,十分缺乏重武器和弹药的苏军没能继续突破德军防线,只能用巨大的牺牲进一步消耗了的德军的有生力量,特别是那些身经百战的基层军官士官。这个牺牲有多大呢?根据小道消息,几个方面军减员已经达到了30%,几乎要用五个士兵伤亡,才能换掉一个德寇丧失战斗力。
1941年末、1942年初诡异的天气曾经令进攻中的德寇深受其害,现在轮到苏联红军在进攻中尝一尝天气的苦头了:早上还是领导下六七摄氏度,下午就零下二十多度了,刚叫了空军支援,二十分钟后接到电话——下雪了歼击机没法起飞,此等烂事简直不胜枚举。
苏军的装备本就不富裕,糟糕的后勤状况进一步加剧了苏联前线部队的困难。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由两条,一是缺乏卡车,这倒在苏军的预料之中。二是路况太差,这就只能怪苏军的前线和远程轰炸机部队战果确实出色了。
鉴于这种情况,伊留申设计局开始研发一款装备两门37毫米机炮的伊尔-2,用于在德军坦克头顶开洞,以免战略进攻时这型飞行坦克的250公斤炸弹在敌军后方到处留坑,像今天这般给己方进攻部队添堵。
以上便是苏军面临的种种困难,再这样艰苦的局面下,苏军依然给德国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以德军第九集团军为例,该集团军受到加里宁方面军下属的第39、29和31集团军接连不断的打击,进入42年1月短短数日之内,该部下属的两个军军长就被撤职,其中第27军军长加布伦茨甚至直接精神瓦解了,就像1940年法国的甘末林一样。
而第九集团军的一线部队情况也不容乐观,其下的第256步兵师打到1月5日时连后勤文职人员都算进去也只剩下两个营还能继续战斗,本就在前一阶段台风行动中损失极大的一线步兵更是凑不出一个排。如果该部不是早先进攻阶段缺德事干得太多根本不敢投降,恐怕早就彻底崩溃了。
到一月七日,距离反攻打响整整一个月,苏军终于停止了进攻。据比约特通过这种渠道的情报估计,苏军的伤亡人数很有可能已经突破四十万,而德寇的伤亡大概也就十万出头(但损失的装备却极多,德国炮兵可以说是被直接打断了骨头),至多不会超过十五万,两军伤亡比很有可能超过一比三,接近一比四。
说实话,这样的伤亡比放在1941年的那一系列惨败当中都算比较难看的了,只是这次被俘人员远少于基辅战役、明斯克战役这几个军事灾难罢了。
不过难看的交换比仍不能掩盖这场战役的亮眼之处,比约特认为,这场战役的发动说明红军统帅们(除了斯大林)的战略意识还是不错的,不过在知道这场战役就是斯大林本人强推的之后,比约特只能私下表示:“这个就知道‘反攻’、‘反攻’的家伙大概率是蒙着正确答案了。”
果不其然,在以如此大代价取得战役的胜利后,斯大林既不想着整训部队,也不计划巩固防线,而是接着提出了一个更大的反攻计划。这位苏联领袖希望在1942年春季到来之前耗尽德寇的预备队,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红军统帅部由此制定了一个全面反击的方案,其重点进攻方向还是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后勤枢纽勒热夫,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第一次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的攻势。苏军的进攻起初还算顺利,但随着德寇缓过劲来,这场勒热夫一带很快演变成了残酷的绞肉机,一直绞到二月份罗贝尔基本伤愈,回归427团参加训练都不见有结束的希望。
有鉴于德寇的空军越发强大,红空军的好日子马上就要结束,飞行员们也不知道是否可以幸存。卢申科便趁着驻地向西北转移了50公里,到了刚收复的红波利亚纳附近,机场整备不能升空作战的时机,带上罗贝尔和他的僚机亚历山大·杜卡斯基两人忙里偷闲外出打猎。
“这次负伤也不是全无好处哈?你的俄语确实进步不小。(俄语)”
“还好吧。(俄语)”罗贝尔腼腆地笑笑,小心翼翼地迈开脚步,行走在尚未化冻的俄罗斯泥土上。
走在他前面的卢申科回头调侃道:“那么亚历山大同志要抓紧了,学外语就是得同惰性作斗争,一旦罗贝尔同志能用俄语跟我们无障碍交流,你想练好法语可就难了。(俄语)”
跟在罗贝尔身后的高个子杜卡斯基一紧步枪带子,毫不在意地提议:“那要不你们现在就开始说法语?(俄语)”
“行吧。”卢申科立刻将语言无缝切换成法语,然后开始介绍这次狩猎旅途的安排,法语还很生疏的杜卡斯基立刻就傻眼了,只能时不时地向自己的长机投去求助的目光。但罗贝尔也没什么办法,他确实能听得懂法语,但要用俄语解释明白还是太强人所难。
最后还是卢申科带着促狭的笑容,用俄语再为亚历山大介绍了一遍自己的安排。
他们去打猎的地方距离新机场只有几公里远,为了防止刚刚伤愈归队的罗贝尔不能长途跋涉,卢申科还特地准备了马和爬犁。此外,他还让罗贝尔的新任僚机,即刚调到第427团的前伊尔-2驾驶员亚历山大·杜卡斯基也来参加这次狩猎,这样还能顺便加强二人之间的默契。
毕竟他们两个现在沟通都有些问题:杜卡斯基的法语水平,也就比罗贝尔的俄语水平好上那么一点点。
“你有没有觉得附近的环境很熟悉?”杜卡斯基突然问罗贝尔。
罗贝尔感到一头雾水:“完全没有。”
“看来那时候你已经烧昏了头,这不就是我和奥夏宁中士送你回……‘军团’……的那条路吗?”
“居然离我坠机的位置这么近吗?”罗贝尔转身对卢申科说,“当时我可没注意到附近有什么值得开枪的猎物,卢申科同志。”
“你还以为我们能打到什么獐子、麋鹿吗?打几只兔子让你们体会一下狩猎的氛围就行了,那些体型较大的动物哪是随随便便就能猎到的。”
“您带出来三杆莫辛纳甘就是为了……‘揍’……兔子?”杜卡斯基闻言颇为无语,“这一枪下去,兔子能有一半完整都算您枪法好。”
“不用莫辛纳甘用什么?我们哪来的猎枪?还能把拖出来马克沁扫兔子?”
“手枪不可以吗?”罗贝尔插嘴道。
“手枪打不准的,罗贝尔同志。瞄准基线短,枪管也短,后坐力方向还跟持握着力点不一致,打中三十米外的人尚需要不错的准头,更别说三十米外的兔子了。”
罗贝尔立刻感慨:“难怪我手枪总是打不中。”
而卢申科的吐槽可谓毫不留情:“手枪再难命中,也不该打十五米标靶一个弹匣就上靶两发。”
罗贝尔尴尬地笑笑,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杜卡斯基,后者回了他一个茫然的目光:“政委说的我没听懂,你能用俄语再给我转述一下吗?”
“我能听懂,但是不会用俄语表达。”罗贝尔一本正经地回答,他前面的卢申科闻言立刻回头给了他一个鄙夷的眼神,于是他赶紧转移话题,“话说我们快要到……那个村子了吧?那个村子叫什么?”
杜卡斯基抬起头回答:“卢科伊,旁边有个小……‘游泳池’?”
罗贝尔对自己僚机的词不达意已经见怪不怪了:“我就是掉那池塘里面才捡回一条命。”
“还有个教堂。”卢申科在前面头也不回。
“没错。”罗贝尔立刻回忆起当时杜卡斯基布道的那一幕。
只是怎么到现在了还没有看到教堂的尖顶?
十分钟后,他们看到了烧的焦黑的村庄废墟,以及在废墟边呆坐不语的一对老年夫妇。
美国对苏军反攻的报道基本属实,只是因无法回避的巨大时空间隔而在细节上存在相当多的出入,而且因为既有对苏军战胜辣脆德军的迫切希望,报道内容多少有些过于乐观了。
红军确实在莫斯科以北、以东和以西方向将德军击退了100公里到250公里不等,但远非美国方面所说“极为顺利”。此役红军胜在出其不意,其实准备情况并不好(怎么可能前一天还在被动挨打,第二天就准备完全发动反击了),而且兵力火力也不占优,只是防寒措施远非德寇能比罢了,而且德寇还通过劫掠苏联平民的方式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御寒衣物的急缺。
在希特勒的严厉命令以及苏联严寒的打击之下,德寇也只得下定决心坚守各乡镇。到十二月二十五日左右,苏军的攻势已经陷入了僵局,即使加里宁方面军的先锋部队已经直抵德军后勤枢纽勒热夫西北十公里处,西方面军也即将解放卡卢加。
面对德军的严防死守,十分缺乏重武器和弹药的苏军没能继续突破德军防线,只能用巨大的牺牲进一步消耗了的德军的有生力量,特别是那些身经百战的基层军官士官。这个牺牲有多大呢?根据小道消息,几个方面军减员已经达到了30%,几乎要用五个士兵伤亡,才能换掉一个德寇丧失战斗力。
1941年末、1942年初诡异的天气曾经令进攻中的德寇深受其害,现在轮到苏联红军在进攻中尝一尝天气的苦头了:早上还是领导下六七摄氏度,下午就零下二十多度了,刚叫了空军支援,二十分钟后接到电话——下雪了歼击机没法起飞,此等烂事简直不胜枚举。
苏军的装备本就不富裕,糟糕的后勤状况进一步加剧了苏联前线部队的困难。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由两条,一是缺乏卡车,这倒在苏军的预料之中。二是路况太差,这就只能怪苏军的前线和远程轰炸机部队战果确实出色了。
鉴于这种情况,伊留申设计局开始研发一款装备两门37毫米机炮的伊尔-2,用于在德军坦克头顶开洞,以免战略进攻时这型飞行坦克的250公斤炸弹在敌军后方到处留坑,像今天这般给己方进攻部队添堵。
以上便是苏军面临的种种困难,再这样艰苦的局面下,苏军依然给德国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以德军第九集团军为例,该集团军受到加里宁方面军下属的第39、29和31集团军接连不断的打击,进入42年1月短短数日之内,该部下属的两个军军长就被撤职,其中第27军军长加布伦茨甚至直接精神瓦解了,就像1940年法国的甘末林一样。
而第九集团军的一线部队情况也不容乐观,其下的第256步兵师打到1月5日时连后勤文职人员都算进去也只剩下两个营还能继续战斗,本就在前一阶段台风行动中损失极大的一线步兵更是凑不出一个排。如果该部不是早先进攻阶段缺德事干得太多根本不敢投降,恐怕早就彻底崩溃了。
到一月七日,距离反攻打响整整一个月,苏军终于停止了进攻。据比约特通过这种渠道的情报估计,苏军的伤亡人数很有可能已经突破四十万,而德寇的伤亡大概也就十万出头(但损失的装备却极多,德国炮兵可以说是被直接打断了骨头),至多不会超过十五万,两军伤亡比很有可能超过一比三,接近一比四。
说实话,这样的伤亡比放在1941年的那一系列惨败当中都算比较难看的了,只是这次被俘人员远少于基辅战役、明斯克战役这几个军事灾难罢了。
不过难看的交换比仍不能掩盖这场战役的亮眼之处,比约特认为,这场战役的发动说明红军统帅们(除了斯大林)的战略意识还是不错的,不过在知道这场战役就是斯大林本人强推的之后,比约特只能私下表示:“这个就知道‘反攻’、‘反攻’的家伙大概率是蒙着正确答案了。”
果不其然,在以如此大代价取得战役的胜利后,斯大林既不想着整训部队,也不计划巩固防线,而是接着提出了一个更大的反攻计划。这位苏联领袖希望在1942年春季到来之前耗尽德寇的预备队,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红军统帅部由此制定了一个全面反击的方案,其重点进攻方向还是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后勤枢纽勒热夫,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第一次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的攻势。苏军的进攻起初还算顺利,但随着德寇缓过劲来,这场勒热夫一带很快演变成了残酷的绞肉机,一直绞到二月份罗贝尔基本伤愈,回归427团参加训练都不见有结束的希望。
有鉴于德寇的空军越发强大,红空军的好日子马上就要结束,飞行员们也不知道是否可以幸存。卢申科便趁着驻地向西北转移了50公里,到了刚收复的红波利亚纳附近,机场整备不能升空作战的时机,带上罗贝尔和他的僚机亚历山大·杜卡斯基两人忙里偷闲外出打猎。
“这次负伤也不是全无好处哈?你的俄语确实进步不小。(俄语)”
“还好吧。(俄语)”罗贝尔腼腆地笑笑,小心翼翼地迈开脚步,行走在尚未化冻的俄罗斯泥土上。
走在他前面的卢申科回头调侃道:“那么亚历山大同志要抓紧了,学外语就是得同惰性作斗争,一旦罗贝尔同志能用俄语跟我们无障碍交流,你想练好法语可就难了。(俄语)”
跟在罗贝尔身后的高个子杜卡斯基一紧步枪带子,毫不在意地提议:“那要不你们现在就开始说法语?(俄语)”
“行吧。”卢申科立刻将语言无缝切换成法语,然后开始介绍这次狩猎旅途的安排,法语还很生疏的杜卡斯基立刻就傻眼了,只能时不时地向自己的长机投去求助的目光。但罗贝尔也没什么办法,他确实能听得懂法语,但要用俄语解释明白还是太强人所难。
最后还是卢申科带着促狭的笑容,用俄语再为亚历山大介绍了一遍自己的安排。
他们去打猎的地方距离新机场只有几公里远,为了防止刚刚伤愈归队的罗贝尔不能长途跋涉,卢申科还特地准备了马和爬犁。此外,他还让罗贝尔的新任僚机,即刚调到第427团的前伊尔-2驾驶员亚历山大·杜卡斯基也来参加这次狩猎,这样还能顺便加强二人之间的默契。
毕竟他们两个现在沟通都有些问题:杜卡斯基的法语水平,也就比罗贝尔的俄语水平好上那么一点点。
“你有没有觉得附近的环境很熟悉?”杜卡斯基突然问罗贝尔。
罗贝尔感到一头雾水:“完全没有。”
“看来那时候你已经烧昏了头,这不就是我和奥夏宁中士送你回……‘军团’……的那条路吗?”
“居然离我坠机的位置这么近吗?”罗贝尔转身对卢申科说,“当时我可没注意到附近有什么值得开枪的猎物,卢申科同志。”
“你还以为我们能打到什么獐子、麋鹿吗?打几只兔子让你们体会一下狩猎的氛围就行了,那些体型较大的动物哪是随随便便就能猎到的。”
“您带出来三杆莫辛纳甘就是为了……‘揍’……兔子?”杜卡斯基闻言颇为无语,“这一枪下去,兔子能有一半完整都算您枪法好。”
“不用莫辛纳甘用什么?我们哪来的猎枪?还能把拖出来马克沁扫兔子?”
“手枪不可以吗?”罗贝尔插嘴道。
“手枪打不准的,罗贝尔同志。瞄准基线短,枪管也短,后坐力方向还跟持握着力点不一致,打中三十米外的人尚需要不错的准头,更别说三十米外的兔子了。”
罗贝尔立刻感慨:“难怪我手枪总是打不中。”
而卢申科的吐槽可谓毫不留情:“手枪再难命中,也不该打十五米标靶一个弹匣就上靶两发。”
罗贝尔尴尬地笑笑,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杜卡斯基,后者回了他一个茫然的目光:“政委说的我没听懂,你能用俄语再给我转述一下吗?”
“我能听懂,但是不会用俄语表达。”罗贝尔一本正经地回答,他前面的卢申科闻言立刻回头给了他一个鄙夷的眼神,于是他赶紧转移话题,“话说我们快要到……那个村子了吧?那个村子叫什么?”
杜卡斯基抬起头回答:“卢科伊,旁边有个小……‘游泳池’?”
罗贝尔对自己僚机的词不达意已经见怪不怪了:“我就是掉那池塘里面才捡回一条命。”
“还有个教堂。”卢申科在前面头也不回。
“没错。”罗贝尔立刻回忆起当时杜卡斯基布道的那一幕。
只是怎么到现在了还没有看到教堂的尖顶?
十分钟后,他们看到了烧的焦黑的村庄废墟,以及在废墟边呆坐不语的一对老年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