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人。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董奉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董奉住士燮府中,后士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士燮后逃走。晚年到豫章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吴天纪四年,董奉逝世。
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董奉精通道术、武功,艺高胆大,为民除害。据《庐山志》卷七记载:“浔阳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见一蛟死浮出。”
董奉还深谙养生长寿之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北宋张景《题董真人》诗云:“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描写了董奉在庐山修炼成仙的传说故事。
董奉饮食奇异,一生喜吃枣、饮茶。交州刺史士燮曾言:“奉不食他物,唯啖脯枣”。东汉之前,茶一直当作药用;魏晋南北朝,茶便为保健养生的上等饮料,药饮两用。董奉认为茶为草药之首,经常以茶疗疾。相传有一天,董奉正在杏林草堂前翻晒杏干、杏花,几个汉子抬一书生前来求医,董奉一边细细切脉,一边观察其神、色、态,询问其症状。他望了一下刚刚翻晒的杏干、杏花,嘱咐道:“以杏干和老茶泡成杏茶汤饮之,必痊愈。”书生尊嘱服其茶,少顷顿感舒坦,题诗一首:“儿患顽疾母心慌,董仙妙手赐神方,杏干云雾显奇效,疫虫尽去身自安。”董奉将最后一句改成“此诗作罢身自安”,意在神形合一,心理调节。此乃“杏茶治癔”的传世佳话!
董奉遍访名山大川,足迹遍布福建、广东、广西、越南北部及江西、河南、湖北、安徽等地。所到之处,采药制丹,行医救人,救济贫苦,广植杏树。据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云:“钟离县杏山,吴时董奉居于此,为人治病,惟令种杏五株,数年,杏至万株。”
董奉曾到中原一带行医,有一年河南信阳爆发一种“疲劳痧”的瘟病,董奉用杏干与“神仙茶”同泡的杏干茶为病人治病,不出一旬疫情平息。为纪念董奉的事迹,后人在黑龙潭不远的擂鼓台山下修建一座“董峰寺”,世代祭祀之。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董奉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昔董奉居于此山学道得仙,有祠存焉。”
民国的《重修信阳县志·山脉》记载:“董奉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峰峦竞秀,高出群山,上有黑龙潭、董奉寺,风景殊佳。一作董峰山,周氏祠附寺内。”“董奉寺,在县西南八十里董奉山上,山峰高峻,上开旷宇。相传汉董奉修道其中得仙,后人建祠祀之,故名。”当地人纷纷引种这种得以活命的“神仙茶”,采制后品饮清香怡人、甘醇回味,令人神清气爽,浑身舒坦,可治百病。千百年来,茶叶成为信阳的重要经济作物,也成了信阳人的“摇钱树”。相传,唐代陆羽撰写《茶经》之前曾经到此考察。
据明《永乐大典》记载:“太乙祥符观去城南二十五里,昔董奉植杏之处。”董奉晚年隐居豫章庐山莲花峰下,栽下满山红杏,开创了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荣和药食同源的杏林园,被后代誉为“杏林始祖”。“杏茶治癔”的掌故流传经久不衰,他用以治病的“山药杏脯粥”如今成为九江人传统的养生滋补食品。
庐山有董奉居住的杏林草堂“董奉馆”、杏坛庵、伏虎庵,以及后人祭祀的太乙宫、真君庙、太乙观、太乙祥符观等;祖籍地福建长乐有一座以董奉命名的山“董奉山”,清乾隆《福州府志》按语:“福山,今名董峰山,属长乐县”;福州茶亭街河上村明代时建有一座纪念董奉的“救生堂”。
有关董奉的故事,如“杏林春暖”、“虎口取粳”、“虎守杏林”、“草堂求雨”、“虎溪三啸”、“浔东斩蚊”、“橘井泉香”、“敷浴治疠”、“斩鼍除魅”等,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历代文学名家留下不少盛赞董奉行医济世的名篇,如唐代李白的“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王维的“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彭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杜甫的“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宋朝陈师韩的“院宇萧萧锁暮烟,昔人曾见此升仙。静看今日流渠水,应是当年炼药泉”,梅尧臣的“桃花已满秦人洞,杏树犹存董奉祠。莫怪寒梅独多叶,只缘乐府有新诗”;明代唐寅的“人来种杏不虚寻,仿佛庐山小径深”,李时勉“山边种树绕林垌,几处曾看此独名。花近药栏春雨霁,阴浮苔径午风清。岩前虎卧云长满,树底人来鸟不惊。遗迹尚存仙路杏,只应怀古独含情”;清代征士放的“吾亦知医术,平生慕董君,药非同市价,杏以代耕耘。山下虎收谷,溪边龙出云。芳林伐已久,到此仰余芬”,翁方钢的“岩幽虎心善,远吹来杏林。但坐掏石泉,溪回鸣玉琴。”等等。
杏林一词渐渐成为医疗行业的专用名词,人们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春风”这等来赞美高尚医风医德的医生。杏林文化是以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乐善好施、普度众生的博爱精神为基础,经过历代医家长期践行,自觉培育形成的基本医德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中华医学理念、从业形态文化的综合表现,是中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人。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董奉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董奉住士燮府中,后士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士燮后逃走。晚年到豫章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吴天纪四年,董奉逝世。
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董奉精通道术、武功,艺高胆大,为民除害。据《庐山志》卷七记载:“浔阳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见一蛟死浮出。”
董奉还深谙养生长寿之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北宋张景《题董真人》诗云:“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描写了董奉在庐山修炼成仙的传说故事。
董奉饮食奇异,一生喜吃枣、饮茶。交州刺史士燮曾言:“奉不食他物,唯啖脯枣”。东汉之前,茶一直当作药用;魏晋南北朝,茶便为保健养生的上等饮料,药饮两用。董奉认为茶为草药之首,经常以茶疗疾。相传有一天,董奉正在杏林草堂前翻晒杏干、杏花,几个汉子抬一书生前来求医,董奉一边细细切脉,一边观察其神、色、态,询问其症状。他望了一下刚刚翻晒的杏干、杏花,嘱咐道:“以杏干和老茶泡成杏茶汤饮之,必痊愈。”书生尊嘱服其茶,少顷顿感舒坦,题诗一首:“儿患顽疾母心慌,董仙妙手赐神方,杏干云雾显奇效,疫虫尽去身自安。”董奉将最后一句改成“此诗作罢身自安”,意在神形合一,心理调节。此乃“杏茶治癔”的传世佳话!
董奉遍访名山大川,足迹遍布福建、广东、广西、越南北部及江西、河南、湖北、安徽等地。所到之处,采药制丹,行医救人,救济贫苦,广植杏树。据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云:“钟离县杏山,吴时董奉居于此,为人治病,惟令种杏五株,数年,杏至万株。”
董奉曾到中原一带行医,有一年河南信阳爆发一种“疲劳痧”的瘟病,董奉用杏干与“神仙茶”同泡的杏干茶为病人治病,不出一旬疫情平息。为纪念董奉的事迹,后人在黑龙潭不远的擂鼓台山下修建一座“董峰寺”,世代祭祀之。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董奉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昔董奉居于此山学道得仙,有祠存焉。”
民国的《重修信阳县志·山脉》记载:“董奉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峰峦竞秀,高出群山,上有黑龙潭、董奉寺,风景殊佳。一作董峰山,周氏祠附寺内。”“董奉寺,在县西南八十里董奉山上,山峰高峻,上开旷宇。相传汉董奉修道其中得仙,后人建祠祀之,故名。”当地人纷纷引种这种得以活命的“神仙茶”,采制后品饮清香怡人、甘醇回味,令人神清气爽,浑身舒坦,可治百病。千百年来,茶叶成为信阳的重要经济作物,也成了信阳人的“摇钱树”。相传,唐代陆羽撰写《茶经》之前曾经到此考察。
据明《永乐大典》记载:“太乙祥符观去城南二十五里,昔董奉植杏之处。”董奉晚年隐居豫章庐山莲花峰下,栽下满山红杏,开创了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荣和药食同源的杏林园,被后代誉为“杏林始祖”。“杏茶治癔”的掌故流传经久不衰,他用以治病的“山药杏脯粥”如今成为九江人传统的养生滋补食品。
庐山有董奉居住的杏林草堂“董奉馆”、杏坛庵、伏虎庵,以及后人祭祀的太乙宫、真君庙、太乙观、太乙祥符观等;祖籍地福建长乐有一座以董奉命名的山“董奉山”,清乾隆《福州府志》按语:“福山,今名董峰山,属长乐县”;福州茶亭街河上村明代时建有一座纪念董奉的“救生堂”。
有关董奉的故事,如“杏林春暖”、“虎口取粳”、“虎守杏林”、“草堂求雨”、“虎溪三啸”、“浔东斩蚊”、“橘井泉香”、“敷浴治疠”、“斩鼍除魅”等,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历代文学名家留下不少盛赞董奉行医济世的名篇,如唐代李白的“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王维的“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彭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杜甫的“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宋朝陈师韩的“院宇萧萧锁暮烟,昔人曾见此升仙。静看今日流渠水,应是当年炼药泉”,梅尧臣的“桃花已满秦人洞,杏树犹存董奉祠。莫怪寒梅独多叶,只缘乐府有新诗”;明代唐寅的“人来种杏不虚寻,仿佛庐山小径深”,李时勉“山边种树绕林垌,几处曾看此独名。花近药栏春雨霁,阴浮苔径午风清。岩前虎卧云长满,树底人来鸟不惊。遗迹尚存仙路杏,只应怀古独含情”;清代征士放的“吾亦知医术,平生慕董君,药非同市价,杏以代耕耘。山下虎收谷,溪边龙出云。芳林伐已久,到此仰余芬”,翁方钢的“岩幽虎心善,远吹来杏林。但坐掏石泉,溪回鸣玉琴。”等等。
杏林一词渐渐成为医疗行业的专用名词,人们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春风”这等来赞美高尚医风医德的医生。杏林文化是以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乐善好施、普度众生的博爱精神为基础,经过历代医家长期践行,自觉培育形成的基本医德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中华医学理念、从业形态文化的综合表现,是中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