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陆逊,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世江东大族。
江东陆氏,在江东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东汉末期,处于家族族长地位的应该是陆逊的从祖,陆康。陆康时任庐江太守,很有政绩,陆逊因为少孤,得到了陆康的照顾,所以陆逊“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这时的陆氏仍然是强盛的。在东汉末期的军事斗争中,陆康与袁术结怨,袁术派遣孙坚的长子孙策攻打陆康,城破,陆康不久也病逝了。
陆氏“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本来兴旺的陆氏,因此战受到了极大的损失。而此时的陆逊,在战前已被陆康派潜回了家乡吴郡,“康遣逊及亲戚还吴”,并且,“逊年长于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庐江之战发生时,陆逊也不过十余岁,而能够得以为陆康纲纪门户,可见陆逊的才能是很出众的,亦可以说明回到吴郡的陆康这一支的成员中人才不多。
回到吴郡的陆氏成员中,陆绩与陆逊是同样主要的人物,陆绩是陆康的少子,在封建家族长下,有着陆氏嫡宗的身份,所以虽然陆绩年幼,却当之无愧地是陆氏宗族的代表者;而陆逊因为父亲去世得早,并没有大的家庭背景,在家族地位上,是不能和陆绩相提并论的。在辈分上,陆绩是陆逊的叔父,这两层的关系,导致在陆氏宗族内部,陆绩的地位要远高于陆逊,陆逊只能居于陆绩之下,而这一状况也是被江东人士所认可的。
陆绩由于出身的原因,即不是嫡宗,父亲又早逝,几乎没有背景可言;而陆逊的优势在于,自己已经长大,能够谋求自身发展,父亲死后,长于陆康府,与陆康的关系非常亲近,甚至曾纲纪陆康之门户,在陆氏宗族的地位,还是有一定的分量的。在陆绩与孙权冷淡的情况下,此时的陆逊积极地参与到孙权的政权建设中,“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这是《三国志》中所记载的陆逊前期的从政情况,虽然陆逊的官职并不高,但可见其态度至少是温和的,陆逊此时最主要的突破,是借着镇压会稽山贼潘临的机会,得到了招兵的权利,“部曲已有二千余人”,有了军事上的地位。
陆逊的积极态度,无疑会令孙权重视,也会令陆氏宗族重视,曾经为陆康纲纪门户的陆逊,很容易被陆氏宗族所认可。在陆绩不能带领宗族走向繁荣的情况下,陆逊则是很好的宗族领袖继承者。孙权看重陆逊,一是陆逊的才华,二则是陆逊背后的陆氏宗族,其中,宗族的原因会更大一些。为此,孙权为了令陆逊能够积极参与到政权建设,想到了一个好方法,那就是联姻。孙策死后,史料中可见留下三女一男,一女嫁给了顾氏,一女嫁给了朱氏,还有一女嫁的就是陆逊。江东顾陆朱张四大族,占了三个,很明显,这是孙权加强与大族关系的政治手段。体现在陆逊身上尤其突出。孙策死时为二十六岁,儿女肯定不大,陆逊只与孙策相差八岁,是与孙策同辈的人物,而陆逊却娶了孙策的女儿,年龄上的差距十分明显,所以,其中的联姻政治的意味非常强烈。孙策女婿的身份,使陆逊能够名正言顺地参与到孙氏政权的建设中,至此,无论陆逊怎样的积极,都不过分。这是孙权想要看到的,也是陆逊想要看到的。
陆逊做了三件事,给孙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讨伐山越,稳定了孙吴的形势,更扩充了自己的实力。第二,称赞批评陆逊的淳于式为佳吏,孙权对此事的评价为:“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第三,在荆州之战中表现优异。这三件事情,可以说每一件陆逊都表现得很出色,为日后孙权重用陆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就在荆州之战后,一件影响东吴的大事发生了——吕蒙病逝。孙权的哀伤不仅仅是因为与吕蒙的私交好,更因为吕蒙是孙权的心腹大将,吕蒙一死,对于孙吴的政治军事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而谁将继承吕蒙的位置,则是个重大问题。但吕蒙死前推荐的人却是朱然。孙权先用朱然接替了吕蒙,不过因为孙吴政权江东化的需要,陆逊则是最适合的人选。陆逊虽表现很好,又是大族,在多由淮泗人控制的军队里却是没有威望的,周瑜、鲁肃、吕蒙相继去世,孙权希望再提拔一个能支撑起江东大业的人物,陆逊的表现令孙权将其视为这样的人物,此时孙权所要做的,就是抬高陆逊的地位。
荆州之战后,刘备打着复仇的名义进攻东吴,气势很盛,孙权此时便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兵五万以拒刘备。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重要一战,由于陆逊的相持政策,战争起初并不激烈。对于东吴来讲,刘备虽然名声很大,但实力并不雄厚,刘备的前锋不过四万人,陆逊统帅五万人且是守城一方,优势不言自明,孙权虽然向曹魏称臣,这只能说是孙权的权术,缓和与曹魏的关系,避免两面同时受敌。此时孙权用陆逊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陆逊确实有着非凡的军事能力,这在讨伐山越和荆州之战中都表现出来。陆逊能够击败刘备,这是孙权所确信的。第二,“按照孙权的用兵遣将成规,以陆逊、朱然分督左、右部以应敌,是合乎情理的”,孙权这时偏偏只用陆逊,且是不被其余将领看好的陆逊,必然是想借此提高陆逊的地位。这是孙权对陆逊的信任,也是孙权的权谋,孙权相信陆逊的实力,希望借此战来抬高陆逊的威望,为日后重用陆逊作好铺垫。而陆逊也抓住了这个提升自己威望的机会,重创了刘备的蜀军。陆逊胜利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刘备的联营,更大的原因则是陆逊能忍辱负重,把握战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战后诸葛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从诸葛亮的感慨上可见,夷陵之战陆逊的大胜,应该是三国时人都没有想到的,陆逊获得了一个非常出乎时人意外的胜利。
陆逊的威望大大提升,俨然已经成了东吴的第一重臣,陆逊作为吴四姓代表人物终于破茧而出,执掌了东吴兵权。这是陆逊自己所希望得到的,也是孙权需要的。此后孙权陆逊君臣通力合作,对于孙吴政权的江东化起了积极的作用。孙权与江东大族,实质上是互相利用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江东大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必然会引起孙权的不满与担忧。而在孙权年事渐高后,这种担忧显然是重重地加深。处于江东大族领袖地位的陆逊,自然是孙权最担心的。这种担心在两宫之争最直接地表现出来,事关孙吴的未来,孙权和陆逊对此都非常重视。而陆逊过于积极参与此事的态度,显然引起了孙权的不满,孙权“累遣中使责让逊”,导致陆逊屈死。
陆逊不仅有着过人的素质,又有着江东大族与孙策女婿的背景,对孙权构成了强大的威胁,孙权猜忌陆逊是很正常的。不过,孙权并未对陆逊痛下杀手,他只是“累遣中使责让逊”,导致“逊愤恚致卒”,可以说,陆逊之死,孙权有一定的责任。但是能够看出,孙权并没有对陆逊做出实际上的打击,说明孙权虽然猜忌陆逊,但是对陆逊仍然保持着迟疑的态度。
陆逊,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世江东大族。
江东陆氏,在江东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东汉末期,处于家族族长地位的应该是陆逊的从祖,陆康。陆康时任庐江太守,很有政绩,陆逊因为少孤,得到了陆康的照顾,所以陆逊“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这时的陆氏仍然是强盛的。在东汉末期的军事斗争中,陆康与袁术结怨,袁术派遣孙坚的长子孙策攻打陆康,城破,陆康不久也病逝了。
陆氏“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本来兴旺的陆氏,因此战受到了极大的损失。而此时的陆逊,在战前已被陆康派潜回了家乡吴郡,“康遣逊及亲戚还吴”,并且,“逊年长于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庐江之战发生时,陆逊也不过十余岁,而能够得以为陆康纲纪门户,可见陆逊的才能是很出众的,亦可以说明回到吴郡的陆康这一支的成员中人才不多。
回到吴郡的陆氏成员中,陆绩与陆逊是同样主要的人物,陆绩是陆康的少子,在封建家族长下,有着陆氏嫡宗的身份,所以虽然陆绩年幼,却当之无愧地是陆氏宗族的代表者;而陆逊因为父亲去世得早,并没有大的家庭背景,在家族地位上,是不能和陆绩相提并论的。在辈分上,陆绩是陆逊的叔父,这两层的关系,导致在陆氏宗族内部,陆绩的地位要远高于陆逊,陆逊只能居于陆绩之下,而这一状况也是被江东人士所认可的。
陆绩由于出身的原因,即不是嫡宗,父亲又早逝,几乎没有背景可言;而陆逊的优势在于,自己已经长大,能够谋求自身发展,父亲死后,长于陆康府,与陆康的关系非常亲近,甚至曾纲纪陆康之门户,在陆氏宗族的地位,还是有一定的分量的。在陆绩与孙权冷淡的情况下,此时的陆逊积极地参与到孙权的政权建设中,“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这是《三国志》中所记载的陆逊前期的从政情况,虽然陆逊的官职并不高,但可见其态度至少是温和的,陆逊此时最主要的突破,是借着镇压会稽山贼潘临的机会,得到了招兵的权利,“部曲已有二千余人”,有了军事上的地位。
陆逊的积极态度,无疑会令孙权重视,也会令陆氏宗族重视,曾经为陆康纲纪门户的陆逊,很容易被陆氏宗族所认可。在陆绩不能带领宗族走向繁荣的情况下,陆逊则是很好的宗族领袖继承者。孙权看重陆逊,一是陆逊的才华,二则是陆逊背后的陆氏宗族,其中,宗族的原因会更大一些。为此,孙权为了令陆逊能够积极参与到政权建设,想到了一个好方法,那就是联姻。孙策死后,史料中可见留下三女一男,一女嫁给了顾氏,一女嫁给了朱氏,还有一女嫁的就是陆逊。江东顾陆朱张四大族,占了三个,很明显,这是孙权加强与大族关系的政治手段。体现在陆逊身上尤其突出。孙策死时为二十六岁,儿女肯定不大,陆逊只与孙策相差八岁,是与孙策同辈的人物,而陆逊却娶了孙策的女儿,年龄上的差距十分明显,所以,其中的联姻政治的意味非常强烈。孙策女婿的身份,使陆逊能够名正言顺地参与到孙氏政权的建设中,至此,无论陆逊怎样的积极,都不过分。这是孙权想要看到的,也是陆逊想要看到的。
陆逊做了三件事,给孙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讨伐山越,稳定了孙吴的形势,更扩充了自己的实力。第二,称赞批评陆逊的淳于式为佳吏,孙权对此事的评价为:“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第三,在荆州之战中表现优异。这三件事情,可以说每一件陆逊都表现得很出色,为日后孙权重用陆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就在荆州之战后,一件影响东吴的大事发生了——吕蒙病逝。孙权的哀伤不仅仅是因为与吕蒙的私交好,更因为吕蒙是孙权的心腹大将,吕蒙一死,对于孙吴的政治军事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而谁将继承吕蒙的位置,则是个重大问题。但吕蒙死前推荐的人却是朱然。孙权先用朱然接替了吕蒙,不过因为孙吴政权江东化的需要,陆逊则是最适合的人选。陆逊虽表现很好,又是大族,在多由淮泗人控制的军队里却是没有威望的,周瑜、鲁肃、吕蒙相继去世,孙权希望再提拔一个能支撑起江东大业的人物,陆逊的表现令孙权将其视为这样的人物,此时孙权所要做的,就是抬高陆逊的地位。
荆州之战后,刘备打着复仇的名义进攻东吴,气势很盛,孙权此时便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兵五万以拒刘备。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重要一战,由于陆逊的相持政策,战争起初并不激烈。对于东吴来讲,刘备虽然名声很大,但实力并不雄厚,刘备的前锋不过四万人,陆逊统帅五万人且是守城一方,优势不言自明,孙权虽然向曹魏称臣,这只能说是孙权的权术,缓和与曹魏的关系,避免两面同时受敌。此时孙权用陆逊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陆逊确实有着非凡的军事能力,这在讨伐山越和荆州之战中都表现出来。陆逊能够击败刘备,这是孙权所确信的。第二,“按照孙权的用兵遣将成规,以陆逊、朱然分督左、右部以应敌,是合乎情理的”,孙权这时偏偏只用陆逊,且是不被其余将领看好的陆逊,必然是想借此提高陆逊的地位。这是孙权对陆逊的信任,也是孙权的权谋,孙权相信陆逊的实力,希望借此战来抬高陆逊的威望,为日后重用陆逊作好铺垫。而陆逊也抓住了这个提升自己威望的机会,重创了刘备的蜀军。陆逊胜利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刘备的联营,更大的原因则是陆逊能忍辱负重,把握战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战后诸葛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从诸葛亮的感慨上可见,夷陵之战陆逊的大胜,应该是三国时人都没有想到的,陆逊获得了一个非常出乎时人意外的胜利。
陆逊的威望大大提升,俨然已经成了东吴的第一重臣,陆逊作为吴四姓代表人物终于破茧而出,执掌了东吴兵权。这是陆逊自己所希望得到的,也是孙权需要的。此后孙权陆逊君臣通力合作,对于孙吴政权的江东化起了积极的作用。孙权与江东大族,实质上是互相利用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江东大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必然会引起孙权的不满与担忧。而在孙权年事渐高后,这种担忧显然是重重地加深。处于江东大族领袖地位的陆逊,自然是孙权最担心的。这种担心在两宫之争最直接地表现出来,事关孙吴的未来,孙权和陆逊对此都非常重视。而陆逊过于积极参与此事的态度,显然引起了孙权的不满,孙权“累遣中使责让逊”,导致陆逊屈死。
陆逊不仅有着过人的素质,又有着江东大族与孙策女婿的背景,对孙权构成了强大的威胁,孙权猜忌陆逊是很正常的。不过,孙权并未对陆逊痛下杀手,他只是“累遣中使责让逊”,导致“逊愤恚致卒”,可以说,陆逊之死,孙权有一定的责任。但是能够看出,孙权并没有对陆逊做出实际上的打击,说明孙权虽然猜忌陆逊,但是对陆逊仍然保持着迟疑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