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郑和,明朝太监,原姓马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宝山乡知代村人。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后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
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六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宣德八年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郑和收纳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卫千户,居南京三山街马府。清朝太平天国时期,马府毁于战火,室家荡然无存。
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郑和奉成祖和宣宗之命,先后七次下西洋,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郑和大航海综合应用了天文导航、罗盘导航、陆标导航、测量水深和底质等多种导航手段,如《西洋番国志》所记载:“砍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这种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很先进的。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早、规模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比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航行早了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早了114年。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顶峰,也是世界航海业发展的里程碑。
郑和大航海的重要成果是绘制了《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邸外国诸番图》,全图使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法,配上所记的针路和过洋牵星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到东非肯尼亚的慢八撒,到南纬四度左右为止,包括亚非两洲,所收地名达500多个,其中亚非诸国约占300个,相当准确地记录了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浅滩的分布,详细纪录了郑和大航海全部航程中开辟的众多新航道,重要的出航地点有20余处,主要航线有42条之多。它充分证明郑和大航海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发达的航海事业、丰富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据统计,在郑和大航海期间,全国共造大小海船近4000艘,船场遍及全国各地;永乐年间,明朝海军拥有3800艘舰只,其中包括1350艘巡逻船,南京新江口有400艘大型主力舰。郑和宝船号称巨舶,其主要造船地为南京。由于海船体积大,构造也较复杂,必须有相当规模的船坞和作坊。据《武备志》中的《自宝船厂开始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记载,郑和宝船自其建造地宝船厂出发去西洋。据《同治上江两悬志》记载:“都船厂在仪风门,即宝船厂,永乐三年三月命郑和等行赏占城“。龙江船厂是在原龙江船厂厂址再向南扩建而成,越过秦淮河,直达下保、中保、上报村及三汊河地区,龙江船厂内设提举司、作房、分司、篷厂、指挥举,在造船时实行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制度。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还传播先进的中国的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还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郑和出色地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
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在海外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留下郑和遗迹,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郑和下西洋期间,通过多种形式与当地开展双边贸易,平等互利,互通有无,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麝香、金属制品和书籍等运往国外,换回当地的香料、药材、动植物、珠宝及生产瓷器所需原料等多种货物。这种贸易活动,推动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郑和下西洋,向海外传播科学文化、典章制度、文教礼仪、宗教艺术等中华文明,将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医学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凿井、筑路、捕鱼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作物栽培方法,推行货币、历法、度量衡等。同时,亚非国家的文明成果也传入中国。郑和七下西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在海洋事业上还有许多贡献,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是属于中国,也是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已经60岁了,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他毅然率领船队出使,这次他再没有回来,病逝在印度的古里,享年62岁,永远地长眠在他开辟的和平道路上。
郑和,明朝太监,原姓马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宝山乡知代村人。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后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
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六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宣德八年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郑和收纳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卫千户,居南京三山街马府。清朝太平天国时期,马府毁于战火,室家荡然无存。
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郑和奉成祖和宣宗之命,先后七次下西洋,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郑和大航海综合应用了天文导航、罗盘导航、陆标导航、测量水深和底质等多种导航手段,如《西洋番国志》所记载:“砍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这种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是很先进的。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早、规模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比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航行早了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早了114年。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顶峰,也是世界航海业发展的里程碑。
郑和大航海的重要成果是绘制了《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邸外国诸番图》,全图使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法,配上所记的针路和过洋牵星图,以南京为起点,最远到东非肯尼亚的慢八撒,到南纬四度左右为止,包括亚非两洲,所收地名达500多个,其中亚非诸国约占300个,相当准确地记录了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浅滩的分布,详细纪录了郑和大航海全部航程中开辟的众多新航道,重要的出航地点有20余处,主要航线有42条之多。它充分证明郑和大航海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发达的航海事业、丰富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据统计,在郑和大航海期间,全国共造大小海船近4000艘,船场遍及全国各地;永乐年间,明朝海军拥有3800艘舰只,其中包括1350艘巡逻船,南京新江口有400艘大型主力舰。郑和宝船号称巨舶,其主要造船地为南京。由于海船体积大,构造也较复杂,必须有相当规模的船坞和作坊。据《武备志》中的《自宝船厂开始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记载,郑和宝船自其建造地宝船厂出发去西洋。据《同治上江两悬志》记载:“都船厂在仪风门,即宝船厂,永乐三年三月命郑和等行赏占城“。龙江船厂是在原龙江船厂厂址再向南扩建而成,越过秦淮河,直达下保、中保、上报村及三汊河地区,龙江船厂内设提举司、作房、分司、篷厂、指挥举,在造船时实行明确的分工和严格的制度。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还传播先进的中国的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还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郑和出色地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
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在海外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留下郑和遗迹,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郑和下西洋期间,通过多种形式与当地开展双边贸易,平等互利,互通有无,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麝香、金属制品和书籍等运往国外,换回当地的香料、药材、动植物、珠宝及生产瓷器所需原料等多种货物。这种贸易活动,推动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郑和下西洋,向海外传播科学文化、典章制度、文教礼仪、宗教艺术等中华文明,将中国在建筑、绘画、雕刻、服饰、医学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向当地人民传授凿井、筑路、捕鱼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作物栽培方法,推行货币、历法、度量衡等。同时,亚非国家的文明成果也传入中国。郑和七下西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在海洋事业上还有许多贡献,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是属于中国,也是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已经60岁了,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他毅然率领船队出使,这次他再没有回来,病逝在印度的古里,享年62岁,永远地长眠在他开辟的和平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