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05】白江口大捷,倭奴全军覆没
唐军主力回撤,留驻百济的刘仁愿、刘仁轨悬绝海外,形势十分危急。
高宗传敕书给刘仁轨,指示他:“熊津孤城难守,你应协调新罗助防。如果他们肯出兵,你可暂做停留。如果不肯,你们即刻率军渡海回返。”
唐军将士也纷纷请求撤军,刘仁轨却不这么想。他集结众人,诚恳的说:“我们身为臣子,应当随时准备为国捐躯,怎能遇到一点危险就先考虑自身安危!”
“皇上准备消灭高句丽,这才决定先攻克百济,把我们留下驻守心腹要地。虽然此时敌寇充斥且守备森严,但我们厉兵秣马出其不意,一定会攻克他们。”
“只要打了胜仗,我们就可以分兵据守险要,巩固有利形势,再向朝廷申请增援。朝廷得知我们取胜,定会派兵出师,到那时敌酋自然授首。如此以来,我们不仅不会丢弃胜利的机会,而且可使万里海波永保安宁。”
“我军主力刚刚回返,如果我们弃守熊津,那么百济余孽就会死灰复燃,高句丽何时才能消灭!”
“况且我们位居敌人中央,一旦有所行动即刻就会成为俘虏。即使到了新罗也是羁旅过客,稍有不如意就会后悔莫及。”
“我看福信他凶恶暴虐,君臣之间互相猜忌,估计他们不久就会自相残杀。我们暂且坚守观望形势,不要轻易离开熊津。”
听了刘仁轨这番既有家国大义,又有利弊分析的长篇大论,陷入迷茫的唐军恍若拨云见雾,纷纷点头赞许,而后来形势发展也神奇的按照刘仁轨所料剧情演进。
扶余丰、福信派人戏弄刘仁愿:“将军啥时西归,我们一定前来相送。”
刘仁愿、刘仁轨看着百济使者得意洋洋的嘴脸,判断他们一定毫无防范,趁机发动进攻,一举夺占了支罗城、尹城,以及大山、沙井等防御要点。
福信因真岘城是连接新罗、百济的交通要冲,担心被唐军夺占,增派兵力防守。刘仁轨待其松懈,率领新罗军队在夜间摸到城下,攀援着藤蔓爬上城楼,于黎明时分占据该城,打通了新罗至百济的运粮通路。
刘仁愿奏请朝廷发兵增援,高宗没想到他们凭借一支孤军还能攻城掠地,感佩之余,诏令右威卫将军孙仁师,征发山东沿海四州府兵七千余人开赴熊津。
福信仗着扶余丰是自己所立而专权自傲,与扶余丰明争暗斗。一次,福信谎称生病,想趁扶余丰前来探望时杀了他。没想到被扶余丰提前得知,直接带着几名亲信杀死了福信,抢夺了权力,分派使者到高句丽、倭国请求支援,抗拒大唐。
历史上唐、倭之间首次交锋就此展开!
九月份,孙仁师统率的七千唐军顺利抵达熊津,与刘仁愿、刘仁轨合兵一处士气大振。与此同时,百济的增援也到了,倭国出动四百余艘战舰、四万余人前来助战。
从双方兵力对比上看,百济、倭国占据绝对优势,但习惯以少胜多的唐军并不畏惧。
在唐军组织的作战会议上,将领们大多认为加林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境内)位置重要,应先行夺占。
刘仁轨再次表现出了他的与众不同:“加林城地势险峻、城高墙厚,强攻的话我军伤亡太大。而周留城(今韩国扶安郡)是敌虏老巢,百济伪王扶余信就盘踞在那里。我认为应先集中兵力攻下周留,生擒扶余信,其他各地自会不战而胜。”
经过这一阵子的波折,老而弥坚的刘仁轨俨然已是这支唐军的精神领袖,对于他的意见大家绝对信从。
商议过后,唐军即按既定部署展开行动。
孙仁师、刘仁愿联合新罗国王金法敏,从陆上向周留城发起进攻。
刘仁轨与将领杜爽、百济太子扶余隆,率领水军及粮船自熊津城进入白江(今韩国锦江),与地面军队水陆夹击周留城。
船队行至白江口,遇到了倭国水军。刘仁轨指挥唐军率先向倭人发起进攻,双方交战四次,唐军均获胜利。
湍急的江面上,四百艘倭国船只全部被唐军用火箭引燃,烈焰浓烟冲天而起,惨叫之声不绝于耳。被杀死的倭人,尸体密密麻麻遍布江面,鲜血染红了江水。除少数人侥幸逃命,四万倭军全军覆没。
此战过后,倭国彻底臣服大唐!
扶余丰被这惨烈的景况吓的心惊胆寒,哪里还有再战下去的勇气,带着两个儿子出城投降。
百济国除去任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礼山郡凤首山上)还在大将迟受信的带领下负隅顽抗外,其他各地均降于大唐。
面对这座建在山顶的险要石堡,唐军屡攻不下。刘仁轨思索良久,在百济降将中想到了一个合适人选,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是百济西部人,身高体壮,骁勇有谋,曾担任百济郡将,相当于大唐刺史。
当初苏定方攻克百济,他率部归降。后来苏定方放任士卒在百济劫掠,杀死不少成年百姓。黑齿常之看不惯,带着身边十余名亲信逃了出来,收拢被打散的部众,在任存山上结寨自保,不到月余就集结起三万多人。苏定方多次派人攻打,均被黑齿常之所败。苏定方撤军后,黑齿常之与他的将领沙吒相如归附了福信。这次百济战败,黑齿常之再次降于大唐。
孙仁师听了刘仁轨的想法,有些担心的说:“这些人纯属人面兽心,不能轻信啊!”
刘仁轨笃定的说:“我观察过他们很久,这两人都是有勇有谋、重信守诺的人,只是没跟对人罢了。现在正是他们知恩图报之时,不用怀疑!”
见刘仁轨这么说,孙仁师也就不再坚持,刘仁轨当即把攻打任存城的任务赋予了黑齿常之、沙吒相如。
二人果然没让刘仁轨失望,很快攻陷了任存城,迟守信弃城逃往高句丽。
百济第二次归于大唐!
高宗下诏让刘仁轨率军镇守,召孙仁师、刘仁愿回国。
百济全境罹患战火,房屋残破,僵尸遍野,满目凄凉,需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而这恰恰是当过多年县丞的刘仁轨所擅领域,他有条不紊的带领众人掩埋骸骨、统计户口、聚合村落、任命官员、开通道路、架设桥梁、修补堤坝、鼓励耕种、赈济贫困、抚养孤老,全面颁行大唐历法。没过多久,百济在他的领导下逐渐恢复过来,百姓各安其业。
做完这些工作,刘仁轨指挥兵众修建屯田,储存粮草,训练士卒,以待来年征讨高句丽。
再说刘仁愿,他回到朝廷述职,高宗随口问他:“我看了你在百济时呈报的各类文书,不仅叙事清晰,而且很有文采。朕知道你是武将,没怎么读过书,你是怎么做到的。”
刘仁愿不假思索的说:“这都是刘仁轨所写,臣可没这本事。”
高宗对他的诚恳非常满意,当即任命刘仁轨为带方州刺史,享受从三品待遇。并为他在长安修筑府第,厚赏他的妻子儿女,派使者前往慰劳。
宰相上官仪由衷赞叹:“刘仁轨遭受贬黜,仍思为国尽忠;刘仁愿执掌权柄,却能为国荐贤。他们都是君子!”
刘仁轨、刘仁愿,听起来像是两兄弟。但他们毫无半点血缘关系,在攻讨百济前也并无任何情感交集。
两个脾气禀性与过往经历完全不同的人竟能在海外密切配合,不能不说当时的大唐官场,还是能人正臣居多。
可以想象,如果他们各怀私心,不要说收复百济,就是能否保全也另当别论。
当我们遇到志同道合的搭档,这既是个人福分,更是命运福报,我们应倍加珍惜!
【06】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转眼一年过去了,高宗将年号改为“麟德”,这已是他上任十四年的第四个年号了。
高宗是个很有意思的帝王,在位三十三年,先后使用了十四个年号。而他的祖父李渊、父亲李世民在位期间都只用了“武德”、“贞观”一个年号。
从他开始,大唐帝王动辄改元,他也算是开创了这方面的先河。
麟德元年(664年)十月,大唐首任海外兵团总指挥刘仁轨上了一纸奏疏,详尽分析了驻百济唐军情况,指出:
“当前,我军士气极为低迷。军中年轻体健的士卒很少,大多老而瘦弱,且衣不蔽体,天天念叨着西归故里,根本没心思留在这里效力。”
“他们认为现在的政策赶不上往年,往年从军应募,只要为国捐躯,国家都会派使者吊祭,追封官爵,或者把死者的官爵授给其子弟。因此,人人自办行装,争着当兵。”
“从显庆五年(660年)开始,应募士卒多次渡海作战,官府却不予记录,战死人员更是无人问津。从那时起,州县再征集百姓入伍,体壮有钱的往往通过贿赂逃避兵役。贫乏且年老的,未经准备就直接拉往军营。”
“出海作战前,将领们满口承诺立功必予厚赏,一到前线但凡稍有过失就会戴枷问罪,追夺已有的封赏和功劳,回到故里还要受州县官员查办,士卒们简直无法生存。”
“另外,在出发前官员通知他们准备一年行装,现在留驻海外已近两年。将士携带的衣物勉强可以度过今年冬天。明年以后,恐怕再难支持。”
“陛下组建海外兵团,是为了殄灭高句丽。而百济、高句丽本为一体,更有千里之外的倭国遥相呼应,如果不派兵镇守,这些年的努力势必毁于一旦。”
“我们派将士守卫海疆,设置屯田长期戍守,依靠的是他们同心同德,现在士卒中有这么多的怨愤牢骚,还如何指望他们获取成功!”
“如果不对上述情况加以改变,仍然延续过往错误做法,臣恐怕建功之期将会遥遥无望。这些逆耳忠言或许没人敢向陛下提起,因此臣才冒死陈奏,愿陛下三思。”
高宗大为震惊,立即派右威卫将军刘仁愿率兵渡海,接替原有戍卒,并诏令刘仁轨与他们同时返回。
按说刘仁轨以戴罪之身做到今天这步已经足够了,回国后定会安享荣光。他却对刘仁愿说:“百济局势刚刚平稳,还没完全安定。士卒更换,我再一走,恐怕会生变乱。不如先让这些旧时戍卒留下,帮着你们熟悉情况,再分批返回。至于我,此时还不能走。”
刘仁愿诚恳劝他:“我上次回国遭到多人弹劾,说我在百济拥兵自重,有不臣之心,几乎被追责查办。现在你奉命行事就可以了,不要无端招惹是非。”
刘仁轨平静的说:“身为人臣,如果有利于国家,那就没什么不能做的,岂能顾及个人安危。”于是上奏高宗,请求继续留下。
高宗批准了他的请求,任命百济前太子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协助他治理民众。
我们现在常讲,领导干部要加强德行操守培养。什么是德行操守?公而忘私绝对是基本条件!如果连个人利益的藩篱都跳不出来,还遑论什么保家卫国!
刘仁轨是受儒家思想教育出来的能臣,在他身上或许有些封建时期不合时宜的东西,但他这种敢于担责,一心为国的大局观和奉献精神,何尝不令今人汗颜!
【07】军神李世积出山,高句丽沦为故纸
乾封元年(666年)五月,大唐的老对手、高句丽莫离支(即宰相)渊盖苏文病死。客观的看,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以一己之力扛住了大唐两任帝王十数次征讨,躲过了被唐军生擒诛斩的命运。
他死后,长子渊男生接任莫离支,让渊男建、渊男产两个弟弟留守平壤,前往各地调研。
有人挑唆二人,诬称渊男生对他俩不满想除去他们,不如先下手为强。两人听信谗言,趁渊男生不在抢夺了军政大权,以国王高藏名义征召渊男生。
渊男生明知有诈,哪敢回去。渊男建随即自称莫离支,发兵追捕。渊男生逃入边城,让儿子渊献诚到大唐求救。
高宗李治乐了,这真是上天让你灭亡啊!
李治当然不会错过这绝好机会。
六月初七,他任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前往征讨高句丽。同时,让渊献诚做向导随军前行。
七月初一,在百济驻守了四年的刘仁轨终于荣归朝廷,被高宗晋升为宰相,此时的他已经65岁!
九月,唐军前锋在庞同善指挥下大破高句丽,躲在边境的渊男生率众与唐军会合。
为了瓦解敌军,高宗诏令渊男生为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加封玄菟郡公。
十二月十八日,一直在幕后指挥的大唐军神、司空李世积隆重出场,以72岁高龄担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带领郝处俊、庞同善、契苾何力、郭侍封、薛仁贵、高侃等一众能臣猛将兵发高句丽。
李世积在高宗一朝享有崇高声望,不仅仅因他用兵如神,更因他知恩图报、忠诚为主的可贵品质。
当年李世民就是看重这一点,才在临死前故意把李世积贬到外地,并吩咐儿子李治即位后再把他调回来。名义上李世民的托孤重臣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实际上李世积才是李世民留给李治的最大政治遗产。
李世积果然没让李世民失望,在改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件大事上,他坚定站在了高宗这边。他的出场,也意味着此战必须打赢。
乾封二年(667年)九月十四日,李世积攻陷高句丽北线重镇新城(今辽宁省辽阳市东北),留下契苾何力、庞同善、高侃、薛仁贵驻守,乘胜连取高句丽十六座城池。
渊男建不甘心失败,率军袭击新城,被薛仁贵打败。高侃率军追至金山,作战不利反被高句丽追击。薛仁贵于途中截击,大败高句丽,斩首五万余级,先后攻陷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以上均为高句丽古地名,大体在今辽宁抚顺境内)。
郭侍封走水路开赴平壤,运粮船队遭遇海风翻覆。郭侍封军中无粮,想发书报急,又担心被高句丽人所获泄露虚实,灵机一动写了封藏头诗送给了李世积。
李世积没看明白,怒骂说:“军情如此紧急,他还有空写诗,我非斩了他不可。”还好通事舍人元万顷看出了其中门道,解释给了李世积,李世积这才派人运送粮食。
郝处俊进至高丽城(古地名,具体位置已不可考),还没来得及展开队形,高句丽就已杀来,军中一片混乱。郝处俊却安稳坐在胡床上,一边慢条斯理的咀嚼干粮,一边指挥精锐前出迎击,打退了高句丽进攻。
总章元年(668年)正月,高宗又把宰相刘仁轨加强给李世积,让他做李世积的副手。
为了攻灭高句丽,拔掉大唐这根刺,高宗也是下了血本。
二月二十八日,唐军攻陷扶余城(大体位于今辽宁铁岭开原附近)。
此战由薛仁贵率三千唐军担任前锋,以少击多,斩获高句丽万余人,周边四十余城望风而降。
渊男建派五万人企图夺回扶余城,在薛贺水(古水名,位今辽宁丹东西南四十里赵家沟河)与唐军遭遇。
高句丽放弃善守优势,与野战无敌的唐军打对攻,无疑是自取灭亡。一番交手再次大败,扔下三万多具尸体四散而逃,唐军乘胜攻陷大行城(辽宁丹东西南)。
侍御史贾言忠从辽东前线回到朝廷,高宗向他了解前方战事。
贾言忠答:“据臣判断,高句丽不久就会平定。”高宗问他原因,他说:“隋炀帝东征不胜,是因为国内人心离怨;先帝东征不胜,是因为高句丽当初没留下破绽。”
“如今国王高藏势微,权臣执政。渊盖苏文一死,渊男建兄弟争权夺势,渊男生主动归附做我向导,他们的动静虚实全在我掌握之下。以陛下的英明神武,加上我大唐的强盛国力,攻破他们易如反掌。况且高句丽连年饥馑,人心恐慌,灭亡指日可待。”
高宗又向他问询前方将领表现,他说:“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持军严整,高侃果决有谋,契苾何力沉稳干练,这些人堪称名将。然而说起夙夜为公,忘身忧国,他们都赶不上李世积。”
这番客观公允的分析,让高宗深为满意。
总攻的时刻到了!
九月份,唐军进至鸭绿江。
高句丽据江固守,唐军奋起直击,大破高句丽,穷追二百余里!
契苾何力抢先追至平壤城下,李世积随后赶来,各路唐军很快把平壤城包围起来,狂攻了一个多月,势单力穷的高句丽再也无力支撑。
九月十二日,国王高藏派渊男产及文武官员九十二人,手执白旗向李世积请降,李世积以礼相待。
而渊男建仍旧负隅顽抗,执掌军事大权的僧人信诚叛变,打开城门放进唐军。渊男建自杀未遂,被唐军抓获。唐军将士冲进城中,爬上城楼纵声狂呼。
高句丽全境平定!
十二月,唐军高唱战歌凯旋而归!
高宗先将高藏、渊男建等人押到太宗墓前祭告,又把他们押往太庙示众,这才在含元殿组织受俘仪式。
高藏、渊男生、渊男产、僧人信诚都因有功,被高宗任命为大唐官员。渊男建流放黔中,扶余丰流放岭南。李世积等功臣各有封赏。
把高句丽的五部、176城、69万户,分为九个都督府、42州、100县,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统一管辖。任命薛仁贵为首任安东都护,统兵两万镇守。
总章二年(669年)四月,因高句丽民众反叛不断,高宗诏令将其国内三万八千二百户迁到江、淮以南,以及山南、京西各州空旷之地,只留少数贫弱驻守。
自此,高句丽逐渐消逝在历史长河!
高宗秉承太宗遗愿,前后用了近二十年时间,连根拔掉了高句丽,让人不得不叹服他的坚忍!
高宗在大唐历史上是个被严重忽视的明君,人们因武则天的存在,往往认为他优柔懦弱。而实际上,他只是因为在执政后期身体不好,才不得不把权力逐步让渡给野心勃勃的妻子。但在军国大政上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手中权力,他外柔内刚、柔中有刚,胸有韬略、识人善任,在文治武功上不逊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帝王。
在他治下,大唐疆域东起朝鲜半岛,西达咸海及呼罗珊地区,北包贝加尔湖至叶尼塞河下游,南抵越南顺化,达到了极盛时期!
所谓有得必有失,在这二十多年时间里,因为战略重心过于东移,导致西境吐蕃悄然坐大,成为大唐中、后期历任帝王无法摆脱的梦魇。
历史没有对错,只知浩荡向前!
【05】白江口大捷,倭奴全军覆没
唐军主力回撤,留驻百济的刘仁愿、刘仁轨悬绝海外,形势十分危急。
高宗传敕书给刘仁轨,指示他:“熊津孤城难守,你应协调新罗助防。如果他们肯出兵,你可暂做停留。如果不肯,你们即刻率军渡海回返。”
唐军将士也纷纷请求撤军,刘仁轨却不这么想。他集结众人,诚恳的说:“我们身为臣子,应当随时准备为国捐躯,怎能遇到一点危险就先考虑自身安危!”
“皇上准备消灭高句丽,这才决定先攻克百济,把我们留下驻守心腹要地。虽然此时敌寇充斥且守备森严,但我们厉兵秣马出其不意,一定会攻克他们。”
“只要打了胜仗,我们就可以分兵据守险要,巩固有利形势,再向朝廷申请增援。朝廷得知我们取胜,定会派兵出师,到那时敌酋自然授首。如此以来,我们不仅不会丢弃胜利的机会,而且可使万里海波永保安宁。”
“我军主力刚刚回返,如果我们弃守熊津,那么百济余孽就会死灰复燃,高句丽何时才能消灭!”
“况且我们位居敌人中央,一旦有所行动即刻就会成为俘虏。即使到了新罗也是羁旅过客,稍有不如意就会后悔莫及。”
“我看福信他凶恶暴虐,君臣之间互相猜忌,估计他们不久就会自相残杀。我们暂且坚守观望形势,不要轻易离开熊津。”
听了刘仁轨这番既有家国大义,又有利弊分析的长篇大论,陷入迷茫的唐军恍若拨云见雾,纷纷点头赞许,而后来形势发展也神奇的按照刘仁轨所料剧情演进。
扶余丰、福信派人戏弄刘仁愿:“将军啥时西归,我们一定前来相送。”
刘仁愿、刘仁轨看着百济使者得意洋洋的嘴脸,判断他们一定毫无防范,趁机发动进攻,一举夺占了支罗城、尹城,以及大山、沙井等防御要点。
福信因真岘城是连接新罗、百济的交通要冲,担心被唐军夺占,增派兵力防守。刘仁轨待其松懈,率领新罗军队在夜间摸到城下,攀援着藤蔓爬上城楼,于黎明时分占据该城,打通了新罗至百济的运粮通路。
刘仁愿奏请朝廷发兵增援,高宗没想到他们凭借一支孤军还能攻城掠地,感佩之余,诏令右威卫将军孙仁师,征发山东沿海四州府兵七千余人开赴熊津。
福信仗着扶余丰是自己所立而专权自傲,与扶余丰明争暗斗。一次,福信谎称生病,想趁扶余丰前来探望时杀了他。没想到被扶余丰提前得知,直接带着几名亲信杀死了福信,抢夺了权力,分派使者到高句丽、倭国请求支援,抗拒大唐。
历史上唐、倭之间首次交锋就此展开!
九月份,孙仁师统率的七千唐军顺利抵达熊津,与刘仁愿、刘仁轨合兵一处士气大振。与此同时,百济的增援也到了,倭国出动四百余艘战舰、四万余人前来助战。
从双方兵力对比上看,百济、倭国占据绝对优势,但习惯以少胜多的唐军并不畏惧。
在唐军组织的作战会议上,将领们大多认为加林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境内)位置重要,应先行夺占。
刘仁轨再次表现出了他的与众不同:“加林城地势险峻、城高墙厚,强攻的话我军伤亡太大。而周留城(今韩国扶安郡)是敌虏老巢,百济伪王扶余信就盘踞在那里。我认为应先集中兵力攻下周留,生擒扶余信,其他各地自会不战而胜。”
经过这一阵子的波折,老而弥坚的刘仁轨俨然已是这支唐军的精神领袖,对于他的意见大家绝对信从。
商议过后,唐军即按既定部署展开行动。
孙仁师、刘仁愿联合新罗国王金法敏,从陆上向周留城发起进攻。
刘仁轨与将领杜爽、百济太子扶余隆,率领水军及粮船自熊津城进入白江(今韩国锦江),与地面军队水陆夹击周留城。
船队行至白江口,遇到了倭国水军。刘仁轨指挥唐军率先向倭人发起进攻,双方交战四次,唐军均获胜利。
湍急的江面上,四百艘倭国船只全部被唐军用火箭引燃,烈焰浓烟冲天而起,惨叫之声不绝于耳。被杀死的倭人,尸体密密麻麻遍布江面,鲜血染红了江水。除少数人侥幸逃命,四万倭军全军覆没。
此战过后,倭国彻底臣服大唐!
扶余丰被这惨烈的景况吓的心惊胆寒,哪里还有再战下去的勇气,带着两个儿子出城投降。
百济国除去任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礼山郡凤首山上)还在大将迟受信的带领下负隅顽抗外,其他各地均降于大唐。
面对这座建在山顶的险要石堡,唐军屡攻不下。刘仁轨思索良久,在百济降将中想到了一个合适人选,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是百济西部人,身高体壮,骁勇有谋,曾担任百济郡将,相当于大唐刺史。
当初苏定方攻克百济,他率部归降。后来苏定方放任士卒在百济劫掠,杀死不少成年百姓。黑齿常之看不惯,带着身边十余名亲信逃了出来,收拢被打散的部众,在任存山上结寨自保,不到月余就集结起三万多人。苏定方多次派人攻打,均被黑齿常之所败。苏定方撤军后,黑齿常之与他的将领沙吒相如归附了福信。这次百济战败,黑齿常之再次降于大唐。
孙仁师听了刘仁轨的想法,有些担心的说:“这些人纯属人面兽心,不能轻信啊!”
刘仁轨笃定的说:“我观察过他们很久,这两人都是有勇有谋、重信守诺的人,只是没跟对人罢了。现在正是他们知恩图报之时,不用怀疑!”
见刘仁轨这么说,孙仁师也就不再坚持,刘仁轨当即把攻打任存城的任务赋予了黑齿常之、沙吒相如。
二人果然没让刘仁轨失望,很快攻陷了任存城,迟守信弃城逃往高句丽。
百济第二次归于大唐!
高宗下诏让刘仁轨率军镇守,召孙仁师、刘仁愿回国。
百济全境罹患战火,房屋残破,僵尸遍野,满目凄凉,需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而这恰恰是当过多年县丞的刘仁轨所擅领域,他有条不紊的带领众人掩埋骸骨、统计户口、聚合村落、任命官员、开通道路、架设桥梁、修补堤坝、鼓励耕种、赈济贫困、抚养孤老,全面颁行大唐历法。没过多久,百济在他的领导下逐渐恢复过来,百姓各安其业。
做完这些工作,刘仁轨指挥兵众修建屯田,储存粮草,训练士卒,以待来年征讨高句丽。
再说刘仁愿,他回到朝廷述职,高宗随口问他:“我看了你在百济时呈报的各类文书,不仅叙事清晰,而且很有文采。朕知道你是武将,没怎么读过书,你是怎么做到的。”
刘仁愿不假思索的说:“这都是刘仁轨所写,臣可没这本事。”
高宗对他的诚恳非常满意,当即任命刘仁轨为带方州刺史,享受从三品待遇。并为他在长安修筑府第,厚赏他的妻子儿女,派使者前往慰劳。
宰相上官仪由衷赞叹:“刘仁轨遭受贬黜,仍思为国尽忠;刘仁愿执掌权柄,却能为国荐贤。他们都是君子!”
刘仁轨、刘仁愿,听起来像是两兄弟。但他们毫无半点血缘关系,在攻讨百济前也并无任何情感交集。
两个脾气禀性与过往经历完全不同的人竟能在海外密切配合,不能不说当时的大唐官场,还是能人正臣居多。
可以想象,如果他们各怀私心,不要说收复百济,就是能否保全也另当别论。
当我们遇到志同道合的搭档,这既是个人福分,更是命运福报,我们应倍加珍惜!
【06】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转眼一年过去了,高宗将年号改为“麟德”,这已是他上任十四年的第四个年号了。
高宗是个很有意思的帝王,在位三十三年,先后使用了十四个年号。而他的祖父李渊、父亲李世民在位期间都只用了“武德”、“贞观”一个年号。
从他开始,大唐帝王动辄改元,他也算是开创了这方面的先河。
麟德元年(664年)十月,大唐首任海外兵团总指挥刘仁轨上了一纸奏疏,详尽分析了驻百济唐军情况,指出:
“当前,我军士气极为低迷。军中年轻体健的士卒很少,大多老而瘦弱,且衣不蔽体,天天念叨着西归故里,根本没心思留在这里效力。”
“他们认为现在的政策赶不上往年,往年从军应募,只要为国捐躯,国家都会派使者吊祭,追封官爵,或者把死者的官爵授给其子弟。因此,人人自办行装,争着当兵。”
“从显庆五年(660年)开始,应募士卒多次渡海作战,官府却不予记录,战死人员更是无人问津。从那时起,州县再征集百姓入伍,体壮有钱的往往通过贿赂逃避兵役。贫乏且年老的,未经准备就直接拉往军营。”
“出海作战前,将领们满口承诺立功必予厚赏,一到前线但凡稍有过失就会戴枷问罪,追夺已有的封赏和功劳,回到故里还要受州县官员查办,士卒们简直无法生存。”
“另外,在出发前官员通知他们准备一年行装,现在留驻海外已近两年。将士携带的衣物勉强可以度过今年冬天。明年以后,恐怕再难支持。”
“陛下组建海外兵团,是为了殄灭高句丽。而百济、高句丽本为一体,更有千里之外的倭国遥相呼应,如果不派兵镇守,这些年的努力势必毁于一旦。”
“我们派将士守卫海疆,设置屯田长期戍守,依靠的是他们同心同德,现在士卒中有这么多的怨愤牢骚,还如何指望他们获取成功!”
“如果不对上述情况加以改变,仍然延续过往错误做法,臣恐怕建功之期将会遥遥无望。这些逆耳忠言或许没人敢向陛下提起,因此臣才冒死陈奏,愿陛下三思。”
高宗大为震惊,立即派右威卫将军刘仁愿率兵渡海,接替原有戍卒,并诏令刘仁轨与他们同时返回。
按说刘仁轨以戴罪之身做到今天这步已经足够了,回国后定会安享荣光。他却对刘仁愿说:“百济局势刚刚平稳,还没完全安定。士卒更换,我再一走,恐怕会生变乱。不如先让这些旧时戍卒留下,帮着你们熟悉情况,再分批返回。至于我,此时还不能走。”
刘仁愿诚恳劝他:“我上次回国遭到多人弹劾,说我在百济拥兵自重,有不臣之心,几乎被追责查办。现在你奉命行事就可以了,不要无端招惹是非。”
刘仁轨平静的说:“身为人臣,如果有利于国家,那就没什么不能做的,岂能顾及个人安危。”于是上奏高宗,请求继续留下。
高宗批准了他的请求,任命百济前太子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协助他治理民众。
我们现在常讲,领导干部要加强德行操守培养。什么是德行操守?公而忘私绝对是基本条件!如果连个人利益的藩篱都跳不出来,还遑论什么保家卫国!
刘仁轨是受儒家思想教育出来的能臣,在他身上或许有些封建时期不合时宜的东西,但他这种敢于担责,一心为国的大局观和奉献精神,何尝不令今人汗颜!
【07】军神李世积出山,高句丽沦为故纸
乾封元年(666年)五月,大唐的老对手、高句丽莫离支(即宰相)渊盖苏文病死。客观的看,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以一己之力扛住了大唐两任帝王十数次征讨,躲过了被唐军生擒诛斩的命运。
他死后,长子渊男生接任莫离支,让渊男建、渊男产两个弟弟留守平壤,前往各地调研。
有人挑唆二人,诬称渊男生对他俩不满想除去他们,不如先下手为强。两人听信谗言,趁渊男生不在抢夺了军政大权,以国王高藏名义征召渊男生。
渊男生明知有诈,哪敢回去。渊男建随即自称莫离支,发兵追捕。渊男生逃入边城,让儿子渊献诚到大唐求救。
高宗李治乐了,这真是上天让你灭亡啊!
李治当然不会错过这绝好机会。
六月初七,他任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前往征讨高句丽。同时,让渊献诚做向导随军前行。
七月初一,在百济驻守了四年的刘仁轨终于荣归朝廷,被高宗晋升为宰相,此时的他已经65岁!
九月,唐军前锋在庞同善指挥下大破高句丽,躲在边境的渊男生率众与唐军会合。
为了瓦解敌军,高宗诏令渊男生为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加封玄菟郡公。
十二月十八日,一直在幕后指挥的大唐军神、司空李世积隆重出场,以72岁高龄担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带领郝处俊、庞同善、契苾何力、郭侍封、薛仁贵、高侃等一众能臣猛将兵发高句丽。
李世积在高宗一朝享有崇高声望,不仅仅因他用兵如神,更因他知恩图报、忠诚为主的可贵品质。
当年李世民就是看重这一点,才在临死前故意把李世积贬到外地,并吩咐儿子李治即位后再把他调回来。名义上李世民的托孤重臣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实际上李世积才是李世民留给李治的最大政治遗产。
李世积果然没让李世民失望,在改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件大事上,他坚定站在了高宗这边。他的出场,也意味着此战必须打赢。
乾封二年(667年)九月十四日,李世积攻陷高句丽北线重镇新城(今辽宁省辽阳市东北),留下契苾何力、庞同善、高侃、薛仁贵驻守,乘胜连取高句丽十六座城池。
渊男建不甘心失败,率军袭击新城,被薛仁贵打败。高侃率军追至金山,作战不利反被高句丽追击。薛仁贵于途中截击,大败高句丽,斩首五万余级,先后攻陷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以上均为高句丽古地名,大体在今辽宁抚顺境内)。
郭侍封走水路开赴平壤,运粮船队遭遇海风翻覆。郭侍封军中无粮,想发书报急,又担心被高句丽人所获泄露虚实,灵机一动写了封藏头诗送给了李世积。
李世积没看明白,怒骂说:“军情如此紧急,他还有空写诗,我非斩了他不可。”还好通事舍人元万顷看出了其中门道,解释给了李世积,李世积这才派人运送粮食。
郝处俊进至高丽城(古地名,具体位置已不可考),还没来得及展开队形,高句丽就已杀来,军中一片混乱。郝处俊却安稳坐在胡床上,一边慢条斯理的咀嚼干粮,一边指挥精锐前出迎击,打退了高句丽进攻。
总章元年(668年)正月,高宗又把宰相刘仁轨加强给李世积,让他做李世积的副手。
为了攻灭高句丽,拔掉大唐这根刺,高宗也是下了血本。
二月二十八日,唐军攻陷扶余城(大体位于今辽宁铁岭开原附近)。
此战由薛仁贵率三千唐军担任前锋,以少击多,斩获高句丽万余人,周边四十余城望风而降。
渊男建派五万人企图夺回扶余城,在薛贺水(古水名,位今辽宁丹东西南四十里赵家沟河)与唐军遭遇。
高句丽放弃善守优势,与野战无敌的唐军打对攻,无疑是自取灭亡。一番交手再次大败,扔下三万多具尸体四散而逃,唐军乘胜攻陷大行城(辽宁丹东西南)。
侍御史贾言忠从辽东前线回到朝廷,高宗向他了解前方战事。
贾言忠答:“据臣判断,高句丽不久就会平定。”高宗问他原因,他说:“隋炀帝东征不胜,是因为国内人心离怨;先帝东征不胜,是因为高句丽当初没留下破绽。”
“如今国王高藏势微,权臣执政。渊盖苏文一死,渊男建兄弟争权夺势,渊男生主动归附做我向导,他们的动静虚实全在我掌握之下。以陛下的英明神武,加上我大唐的强盛国力,攻破他们易如反掌。况且高句丽连年饥馑,人心恐慌,灭亡指日可待。”
高宗又向他问询前方将领表现,他说:“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持军严整,高侃果决有谋,契苾何力沉稳干练,这些人堪称名将。然而说起夙夜为公,忘身忧国,他们都赶不上李世积。”
这番客观公允的分析,让高宗深为满意。
总攻的时刻到了!
九月份,唐军进至鸭绿江。
高句丽据江固守,唐军奋起直击,大破高句丽,穷追二百余里!
契苾何力抢先追至平壤城下,李世积随后赶来,各路唐军很快把平壤城包围起来,狂攻了一个多月,势单力穷的高句丽再也无力支撑。
九月十二日,国王高藏派渊男产及文武官员九十二人,手执白旗向李世积请降,李世积以礼相待。
而渊男建仍旧负隅顽抗,执掌军事大权的僧人信诚叛变,打开城门放进唐军。渊男建自杀未遂,被唐军抓获。唐军将士冲进城中,爬上城楼纵声狂呼。
高句丽全境平定!
十二月,唐军高唱战歌凯旋而归!
高宗先将高藏、渊男建等人押到太宗墓前祭告,又把他们押往太庙示众,这才在含元殿组织受俘仪式。
高藏、渊男生、渊男产、僧人信诚都因有功,被高宗任命为大唐官员。渊男建流放黔中,扶余丰流放岭南。李世积等功臣各有封赏。
把高句丽的五部、176城、69万户,分为九个都督府、42州、100县,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统一管辖。任命薛仁贵为首任安东都护,统兵两万镇守。
总章二年(669年)四月,因高句丽民众反叛不断,高宗诏令将其国内三万八千二百户迁到江、淮以南,以及山南、京西各州空旷之地,只留少数贫弱驻守。
自此,高句丽逐渐消逝在历史长河!
高宗秉承太宗遗愿,前后用了近二十年时间,连根拔掉了高句丽,让人不得不叹服他的坚忍!
高宗在大唐历史上是个被严重忽视的明君,人们因武则天的存在,往往认为他优柔懦弱。而实际上,他只是因为在执政后期身体不好,才不得不把权力逐步让渡给野心勃勃的妻子。但在军国大政上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手中权力,他外柔内刚、柔中有刚,胸有韬略、识人善任,在文治武功上不逊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帝王。
在他治下,大唐疆域东起朝鲜半岛,西达咸海及呼罗珊地区,北包贝加尔湖至叶尼塞河下游,南抵越南顺化,达到了极盛时期!
所谓有得必有失,在这二十多年时间里,因为战略重心过于东移,导致西境吐蕃悄然坐大,成为大唐中、后期历任帝王无法摆脱的梦魇。
历史没有对错,只知浩荡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