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至德元载(765年)六月十四日,暴动的禁军士卒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境)杀死了杨国忠父子,逼迫玄宗处死了爱妃杨玉环,这才安静下来,在各自将领劝说下重归建制。
六月十五日,玄宗一行准备离开马嵬驿西行。此时,玄宗身边朝臣死的死、逃的逃,只剩下韦见素、韦谔父子,玄宗让韦谔接替被乱兵杀死的魏方进,担任御史中丞兼置顿使。
禁军将士因杨国忠是剑南节度使,担心到那里会遭到其部下所害,不同意前往蜀地。他们有的请求去河陇(今甘肃中部、陕西西部一带),有的请求到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境),有的请求赴太原,还有的请求回长安。议论纷纭,难以定夺。
玄宗仍倾向于去蜀地,但是害怕违逆了众人心意,一直没有表态。
韦谔见这样争论下去不是办法,谏言说:“如果我们返回长安,应当有做好防御叛军进攻的准备。而我们现在兵微将寡,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不如先往扶风暂住(今陕西宝鸡扶风),再慢慢考虑下步去向。”玄宗询问大家意见,众人想了想也只能如此,便都表示同意。
临行前,马嵬驿附近乡亲父老闻讯聚拢过来,拦在玄宗马前挽留。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长安是陛下的家,奉天(今陕西乾县)陵寝埋葬着陛下先人。您舍掉这些,又能去哪里?”
盛情难却之下,玄宗只好勒住马缰,等待了许久百姓仍不肯散去。玄宗便让太子李亨留下,劝说他们离开,自己带队先行。
跟在李亨身边的有三人,分别是他的两个儿子广平王李俶、建宁王李倓以及亲信宦官李辅国。
人们看到实在留不住玄宗,便围上来拦住太子:“既然至尊非要走,我们愿意率领家中子弟,跟随殿下向东破贼,夺取长安。如果殿下与至尊都进入蜀地,那还有谁能为中原百姓做主。”
得到消息赶来的百姓越聚越多,不一会儿就达到了千余人。
太子不便答应,只能推脱着说:“至尊年事已高,冒着风险前往远方,我怎能忍心离开他。而且我还没有当面向他辞行,请允许我先向至尊禀明,再按他的旨意确定走留。”言毕,泪落如雨,就要打马西行。
建宁王李倓和李辅国对视了一眼,上前拉住了太子马鞍,劝谏说:“叛军进犯宫阙,四海分崩离析。如果没有人心依附,何时才能复兴!殿下跟着至尊前往蜀地,一旦被叛军烧毁阻绝了栈道,那么中原土地势必都要落入叛军手中。人情离散便不好复合,将来若想再重新回到这个地方,可就难了!不如索性留下,收拢西北边军,召回河北的郭子仪、李光弼,让他们合力进讨叛军,收复东西两京,使江山社稷得以恢复安定。再洒扫宫廷迎接至尊回归,这难道不是孝中的大道!何必只是尽些冬温夏清的小孝,像个小儿女般恋恋不舍。”
广平王李俶也跟着劝太子留下,围拢一旁的民众拥在太子周围,根本无法前行,太子只得让李俶骑马飞驰向玄宗汇报。
玄宗在前面等了很久见不到太子,派人回去查探,得知是百姓强留不放太子西行,长叹着说:“这大概是天意吧!”
他从后军分出两千人,让他们跟随护卫太子,又捎话给太子:“你努力去做,不要以我为念。我对西北胡人素来优厚,将来你一定能得到他们帮助。”
太子面向南方,痛哭失声。不一会儿,玄宗又体贴的派人送来了太子内人张良娣,让他们夫妻团聚。还说要传位给太子,太子没有答应。
父子两人自此分道而行,大唐的历史走向也随之改写!
且说太子李亨留下后,脑海中一片茫然,不知该往哪里落脚。广平王李俶也有些犹豫不决,询问跟随的禁军将领:“眼见天色已晚,此处不可久留,我们该到哪里才好,各位有什么高见?”众人互相对视,没人回答,气氛很是凝重。
建宁王李倓倒是颇有思路,琢磨了一会儿朗声说:“殿下当年曾遥领朔方节度使,那里的将吏每年都会按时呈递奏疏,臣还隐约能记住几个人的姓名。如今哥舒翰战败,由他所节制的河西、陇右各军,有许多将领战败降敌,如果去投奔他们,恐怕会遭到暗算。朔方道位于灵武,距离这里不算太远,而且兵强马壮。叛军进入长安,一定先大肆掳掠,无暇顾及向西进取。我们借此机会,抓紧赶往那里,再慢慢考虑破敌良策,这恐怕才是当前的最好选择!”
李倓的提议让大家眼前一亮,当即整顿部伍直奔灵武。
走到渭滨(今陕西宝鸡渭滨区境),遭遇到了从潼关败逃下来的散卒。双方在高度戒备之下,都认为对方是叛军,随即互相攻击,等到明白过来停止交战,跟随李亨的禁军已经死伤过半。
李亨收拢残部,率众来到渭水。选择水浅之地乘马渡河,失去马匹的随员只好哭泣着另寻他路。
一行人渡过渭水,经奉天(今陕西咸阳乾县)北上,连夜奔驰三百里,抵达新平郡(今陕西彬州)。沿途又跑散了不少士卒,跟着到来的不过数百人。新平太守薛羽弃郡逃走,被李亨收捕斩首。
他们略作休息继续北上,到达安定郡(今甘肃泾川县北),处斩了逃走的太守徐?。
六月十八日,来到乌氏(宁夏固原市泾源县东北)。彭原郡(今甘肃庆阳宁县)太守李遵前往迎接,及时送来了衣物和口粮。
李亨跟随李遵进入彭原,征募到数百人。当天,离开彭原,赶往平凉(今甘肃平凉)。在平凉马场挑选了数万匹战马,又招募了五百名士卒,军威略有恢复。
李亨一行自六月十五日从马嵬驿出发,在三天时间里,昼夜兼程近千里,人马均已疲惫不堪,停驻平凉休整。
与此同时,玄宗经岐山、扶风、陈仓,进入散关(今陕西宝鸡大散关),于六月二十四日到达河池郡(今陕西宝鸡凤县境)。
剑南节度副使崔圆前来迎接,向玄宗报告蜀地连年丰收,兵甲强盛。玄宗大喜之下,升任崔圆为宰相。同时下达了一系列人事任命,将河西兵马使周泌提升为河西节度使,陇右兵马使彭元耀提升为陇右节度使,与都护思结进明各安部伍。
七月十二日,玄宗到达普安郡(今四川剑阁县境),将从长安赶来投奔他的吏部侍郎房琯任命为宰相。
当初玄宗从长安仓皇撤离,群臣大多不知情。到达咸阳时,玄宗问高力士:“你说朝臣当中有谁会来,谁会不来?”
高力士想了想,回答道:“张均、张垍父子最受陛下恩宠,而且还有姻亲关系,他们一定会来。房琯官声很好,大家那时都说他会当宰相,但陛下没有用他,我估计他应当不会来。”玄宗笑了笑,没有说话。
房琯到后,玄宗向他打听张氏父子下落,他答道:“臣让他们与我同行,他们却只是虚与委蛇不断推诿,看样子应当是另有打算。”玄宗看了看高力士,说:“朕早就知道会是这样。”
张垍娶了玄宗爱女宁亲公主为妻,与玄宗共同居住在皇宫,玄宗对他非常宠幸。宰相陈希烈辞职,玄宗问张垍谁可以做宰相,张垍没表态。玄宗微笑着说:“我看没人比得上爱婿。”张垍高兴的下跪拜谢。谁知玄宗说话不算数,没有用张垍,张垍自此心怀不满,不愿再跟随玄宗。
安禄山根本没想过玄宗逃的这么快,攻克潼关后,他还一度担心会有唐军反扑,派人让崔乾佑死守潼关,不得西进。十多天过去,发现朝廷这边毫无动静,这才委派张通儒为西京留守,崔光远为京兆尹,接手长安政务;并令安忠顺率军进驻长安,镇守关中;孙孝哲节制监督关中各部。
孙孝哲是安禄山心腹,其人残暴弑杀,叛军将领都很怕他。
叛军按照安禄山指示,在长安城内搜捕朝廷官员、宦官、宫女,全部送往洛阳。凡是跟随玄宗西行、家属还在长安的,一律处死。
睿宗李旦的女儿霍国长公主,以及没来得及逃出长安的王妃驸马、皇室宗亲等二十余人,都被孙孝哲押往崇仁坊杀害,剖出他们的心脏,祭奠遭玄宗处死的安禄山之子安庆宗。
与杨国忠、高力士来往密切的官员,以及安禄山平日厌恶的八十多人也被抓到闹市,用铁棒活活打死,鲜血染红了街面。
前宰相陈希烈因失去玄宗信任,对玄宗怨恨在心,与同样对玄宗不满的张均、张垍父子共同归顺了安禄山,安禄山任命陈希烈、张垍为宰相,其他朝中官员也各有升迁。叛军在攻入关中后,一改战场上的颓势,声威大震。
然而叛军将领都是边将出身,虽然勇猛却没什么战略眼光,占据长安后自认为志得意满,日夜纵情声色、狂喝滥饮,根本没有西进的打算。因此,玄宗才得以顺利入蜀,太子李亨也得以抵达朔方。
河北战场上,李光弼正在全力围攻博陵(今河北保定博野境),听说潼关失守,立即解围南撤。史思明出城追击,被李光弼击退,与郭子仪共同从井陉口退入河东,留下常山太守王俌率团练兵镇守常山(今河北正定)。
平卢节度使刘正臣在颜真卿的资助下,自营州(今辽宁朝阳)发兵袭击范阳,被赶来的史思明所败,死伤七千余人。河北各地仅剩驻守平原郡的颜真卿,仍在与叛军死磕。
李亨在平凉停留了数天,由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还在河东未归,朔方留后杜鸿渐、水运使魏少游、节度判官崔漪、支度使卢简金、盐池判官李涵聚在一起商议。他们认为平凉无险可守,不是屯驻大军的理想场所。灵武粮食充裕、士卒悍勇,应当把太子接到这里,向北收拢各地军队,向西征调河陇精骑,然后南下进军中原,建立万世功业。
形成了统一意见,他们委派李涵前去迎接太子,并将朔方军的人马、甲兵、粮食、军需等具体情况一并报给太子。
恰好河西司马裴冕被玄宗提升为御史中丞,奉命入蜀路经平凉,也劝太子到朔方。裴冕出自河东裴氏,家族地位显赫,太子对他一向信任,更加坚定了前往灵武的想法。
杜鸿渐、崔漪让魏少游留下,准备供太子居住的房舍、物资,率众到平凉北境迎接太子,对太子说:“朔方军是天下劲兵汇聚之处,现今吐蕃请和、回纥内附,四方郡县大都各自坚守,等待朝廷大军复兴。殿下于灵武治军,发布檄文通告四方,统领部众长驱直入,逆贼不足为患。”
七月初九,李亨到达了改变他命运的地方,灵武!
魏少游准备的非常精心,行宫中各类设施、用具完全比照皇宫标准,李亨下令将这些豪华陈设全部撤走。
裴冕、杜鸿渐等力劝太子遵从玄宗在马嵬驿所下旨令,继位称帝,太子不同意。
裴冕说:“您身边将士都是关中人,日夜盼望回归故乡。他们之所以陪您翻越群山来到塞外大漠,无非冀望于跟着您建立功业。恳请殿下为了江山社稷考虑,顺从他们的心意。”
经过反复五次劝谏,李亨不再拒绝。
七月十二日,已经四十五岁的李亨于灵武南楼继位,做了大唐第八任帝王,史称唐肃宗。尊称玄宗为太上皇,大赦天下,改元至德。
看着楼下舞蹈行礼的群臣,想起自己十八年来提心吊胆的储君生涯,李亨不禁唏嘘泪下。
压在他身上的担子非常沉重,既然已经继位,那么收复长安洛阳,平定江山社稷的历史重任也就必须由他来完成。
面对着人心离乱的局面,他将如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至德元载(765年)六月十四日,暴动的禁军士卒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境)杀死了杨国忠父子,逼迫玄宗处死了爱妃杨玉环,这才安静下来,在各自将领劝说下重归建制。
六月十五日,玄宗一行准备离开马嵬驿西行。此时,玄宗身边朝臣死的死、逃的逃,只剩下韦见素、韦谔父子,玄宗让韦谔接替被乱兵杀死的魏方进,担任御史中丞兼置顿使。
禁军将士因杨国忠是剑南节度使,担心到那里会遭到其部下所害,不同意前往蜀地。他们有的请求去河陇(今甘肃中部、陕西西部一带),有的请求到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境),有的请求赴太原,还有的请求回长安。议论纷纭,难以定夺。
玄宗仍倾向于去蜀地,但是害怕违逆了众人心意,一直没有表态。
韦谔见这样争论下去不是办法,谏言说:“如果我们返回长安,应当有做好防御叛军进攻的准备。而我们现在兵微将寡,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不如先往扶风暂住(今陕西宝鸡扶风),再慢慢考虑下步去向。”玄宗询问大家意见,众人想了想也只能如此,便都表示同意。
临行前,马嵬驿附近乡亲父老闻讯聚拢过来,拦在玄宗马前挽留。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长安是陛下的家,奉天(今陕西乾县)陵寝埋葬着陛下先人。您舍掉这些,又能去哪里?”
盛情难却之下,玄宗只好勒住马缰,等待了许久百姓仍不肯散去。玄宗便让太子李亨留下,劝说他们离开,自己带队先行。
跟在李亨身边的有三人,分别是他的两个儿子广平王李俶、建宁王李倓以及亲信宦官李辅国。
人们看到实在留不住玄宗,便围上来拦住太子:“既然至尊非要走,我们愿意率领家中子弟,跟随殿下向东破贼,夺取长安。如果殿下与至尊都进入蜀地,那还有谁能为中原百姓做主。”
得到消息赶来的百姓越聚越多,不一会儿就达到了千余人。
太子不便答应,只能推脱着说:“至尊年事已高,冒着风险前往远方,我怎能忍心离开他。而且我还没有当面向他辞行,请允许我先向至尊禀明,再按他的旨意确定走留。”言毕,泪落如雨,就要打马西行。
建宁王李倓和李辅国对视了一眼,上前拉住了太子马鞍,劝谏说:“叛军进犯宫阙,四海分崩离析。如果没有人心依附,何时才能复兴!殿下跟着至尊前往蜀地,一旦被叛军烧毁阻绝了栈道,那么中原土地势必都要落入叛军手中。人情离散便不好复合,将来若想再重新回到这个地方,可就难了!不如索性留下,收拢西北边军,召回河北的郭子仪、李光弼,让他们合力进讨叛军,收复东西两京,使江山社稷得以恢复安定。再洒扫宫廷迎接至尊回归,这难道不是孝中的大道!何必只是尽些冬温夏清的小孝,像个小儿女般恋恋不舍。”
广平王李俶也跟着劝太子留下,围拢一旁的民众拥在太子周围,根本无法前行,太子只得让李俶骑马飞驰向玄宗汇报。
玄宗在前面等了很久见不到太子,派人回去查探,得知是百姓强留不放太子西行,长叹着说:“这大概是天意吧!”
他从后军分出两千人,让他们跟随护卫太子,又捎话给太子:“你努力去做,不要以我为念。我对西北胡人素来优厚,将来你一定能得到他们帮助。”
太子面向南方,痛哭失声。不一会儿,玄宗又体贴的派人送来了太子内人张良娣,让他们夫妻团聚。还说要传位给太子,太子没有答应。
父子两人自此分道而行,大唐的历史走向也随之改写!
且说太子李亨留下后,脑海中一片茫然,不知该往哪里落脚。广平王李俶也有些犹豫不决,询问跟随的禁军将领:“眼见天色已晚,此处不可久留,我们该到哪里才好,各位有什么高见?”众人互相对视,没人回答,气氛很是凝重。
建宁王李倓倒是颇有思路,琢磨了一会儿朗声说:“殿下当年曾遥领朔方节度使,那里的将吏每年都会按时呈递奏疏,臣还隐约能记住几个人的姓名。如今哥舒翰战败,由他所节制的河西、陇右各军,有许多将领战败降敌,如果去投奔他们,恐怕会遭到暗算。朔方道位于灵武,距离这里不算太远,而且兵强马壮。叛军进入长安,一定先大肆掳掠,无暇顾及向西进取。我们借此机会,抓紧赶往那里,再慢慢考虑破敌良策,这恐怕才是当前的最好选择!”
李倓的提议让大家眼前一亮,当即整顿部伍直奔灵武。
走到渭滨(今陕西宝鸡渭滨区境),遭遇到了从潼关败逃下来的散卒。双方在高度戒备之下,都认为对方是叛军,随即互相攻击,等到明白过来停止交战,跟随李亨的禁军已经死伤过半。
李亨收拢残部,率众来到渭水。选择水浅之地乘马渡河,失去马匹的随员只好哭泣着另寻他路。
一行人渡过渭水,经奉天(今陕西咸阳乾县)北上,连夜奔驰三百里,抵达新平郡(今陕西彬州)。沿途又跑散了不少士卒,跟着到来的不过数百人。新平太守薛羽弃郡逃走,被李亨收捕斩首。
他们略作休息继续北上,到达安定郡(今甘肃泾川县北),处斩了逃走的太守徐?。
六月十八日,来到乌氏(宁夏固原市泾源县东北)。彭原郡(今甘肃庆阳宁县)太守李遵前往迎接,及时送来了衣物和口粮。
李亨跟随李遵进入彭原,征募到数百人。当天,离开彭原,赶往平凉(今甘肃平凉)。在平凉马场挑选了数万匹战马,又招募了五百名士卒,军威略有恢复。
李亨一行自六月十五日从马嵬驿出发,在三天时间里,昼夜兼程近千里,人马均已疲惫不堪,停驻平凉休整。
与此同时,玄宗经岐山、扶风、陈仓,进入散关(今陕西宝鸡大散关),于六月二十四日到达河池郡(今陕西宝鸡凤县境)。
剑南节度副使崔圆前来迎接,向玄宗报告蜀地连年丰收,兵甲强盛。玄宗大喜之下,升任崔圆为宰相。同时下达了一系列人事任命,将河西兵马使周泌提升为河西节度使,陇右兵马使彭元耀提升为陇右节度使,与都护思结进明各安部伍。
七月十二日,玄宗到达普安郡(今四川剑阁县境),将从长安赶来投奔他的吏部侍郎房琯任命为宰相。
当初玄宗从长安仓皇撤离,群臣大多不知情。到达咸阳时,玄宗问高力士:“你说朝臣当中有谁会来,谁会不来?”
高力士想了想,回答道:“张均、张垍父子最受陛下恩宠,而且还有姻亲关系,他们一定会来。房琯官声很好,大家那时都说他会当宰相,但陛下没有用他,我估计他应当不会来。”玄宗笑了笑,没有说话。
房琯到后,玄宗向他打听张氏父子下落,他答道:“臣让他们与我同行,他们却只是虚与委蛇不断推诿,看样子应当是另有打算。”玄宗看了看高力士,说:“朕早就知道会是这样。”
张垍娶了玄宗爱女宁亲公主为妻,与玄宗共同居住在皇宫,玄宗对他非常宠幸。宰相陈希烈辞职,玄宗问张垍谁可以做宰相,张垍没表态。玄宗微笑着说:“我看没人比得上爱婿。”张垍高兴的下跪拜谢。谁知玄宗说话不算数,没有用张垍,张垍自此心怀不满,不愿再跟随玄宗。
安禄山根本没想过玄宗逃的这么快,攻克潼关后,他还一度担心会有唐军反扑,派人让崔乾佑死守潼关,不得西进。十多天过去,发现朝廷这边毫无动静,这才委派张通儒为西京留守,崔光远为京兆尹,接手长安政务;并令安忠顺率军进驻长安,镇守关中;孙孝哲节制监督关中各部。
孙孝哲是安禄山心腹,其人残暴弑杀,叛军将领都很怕他。
叛军按照安禄山指示,在长安城内搜捕朝廷官员、宦官、宫女,全部送往洛阳。凡是跟随玄宗西行、家属还在长安的,一律处死。
睿宗李旦的女儿霍国长公主,以及没来得及逃出长安的王妃驸马、皇室宗亲等二十余人,都被孙孝哲押往崇仁坊杀害,剖出他们的心脏,祭奠遭玄宗处死的安禄山之子安庆宗。
与杨国忠、高力士来往密切的官员,以及安禄山平日厌恶的八十多人也被抓到闹市,用铁棒活活打死,鲜血染红了街面。
前宰相陈希烈因失去玄宗信任,对玄宗怨恨在心,与同样对玄宗不满的张均、张垍父子共同归顺了安禄山,安禄山任命陈希烈、张垍为宰相,其他朝中官员也各有升迁。叛军在攻入关中后,一改战场上的颓势,声威大震。
然而叛军将领都是边将出身,虽然勇猛却没什么战略眼光,占据长安后自认为志得意满,日夜纵情声色、狂喝滥饮,根本没有西进的打算。因此,玄宗才得以顺利入蜀,太子李亨也得以抵达朔方。
河北战场上,李光弼正在全力围攻博陵(今河北保定博野境),听说潼关失守,立即解围南撤。史思明出城追击,被李光弼击退,与郭子仪共同从井陉口退入河东,留下常山太守王俌率团练兵镇守常山(今河北正定)。
平卢节度使刘正臣在颜真卿的资助下,自营州(今辽宁朝阳)发兵袭击范阳,被赶来的史思明所败,死伤七千余人。河北各地仅剩驻守平原郡的颜真卿,仍在与叛军死磕。
李亨在平凉停留了数天,由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还在河东未归,朔方留后杜鸿渐、水运使魏少游、节度判官崔漪、支度使卢简金、盐池判官李涵聚在一起商议。他们认为平凉无险可守,不是屯驻大军的理想场所。灵武粮食充裕、士卒悍勇,应当把太子接到这里,向北收拢各地军队,向西征调河陇精骑,然后南下进军中原,建立万世功业。
形成了统一意见,他们委派李涵前去迎接太子,并将朔方军的人马、甲兵、粮食、军需等具体情况一并报给太子。
恰好河西司马裴冕被玄宗提升为御史中丞,奉命入蜀路经平凉,也劝太子到朔方。裴冕出自河东裴氏,家族地位显赫,太子对他一向信任,更加坚定了前往灵武的想法。
杜鸿渐、崔漪让魏少游留下,准备供太子居住的房舍、物资,率众到平凉北境迎接太子,对太子说:“朔方军是天下劲兵汇聚之处,现今吐蕃请和、回纥内附,四方郡县大都各自坚守,等待朝廷大军复兴。殿下于灵武治军,发布檄文通告四方,统领部众长驱直入,逆贼不足为患。”
七月初九,李亨到达了改变他命运的地方,灵武!
魏少游准备的非常精心,行宫中各类设施、用具完全比照皇宫标准,李亨下令将这些豪华陈设全部撤走。
裴冕、杜鸿渐等力劝太子遵从玄宗在马嵬驿所下旨令,继位称帝,太子不同意。
裴冕说:“您身边将士都是关中人,日夜盼望回归故乡。他们之所以陪您翻越群山来到塞外大漠,无非冀望于跟着您建立功业。恳请殿下为了江山社稷考虑,顺从他们的心意。”
经过反复五次劝谏,李亨不再拒绝。
七月十二日,已经四十五岁的李亨于灵武南楼继位,做了大唐第八任帝王,史称唐肃宗。尊称玄宗为太上皇,大赦天下,改元至德。
看着楼下舞蹈行礼的群臣,想起自己十八年来提心吊胆的储君生涯,李亨不禁唏嘘泪下。
压在他身上的担子非常沉重,既然已经继位,那么收复长安洛阳,平定江山社稷的历史重任也就必须由他来完成。
面对着人心离乱的局面,他将如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