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却说内朝上,人人心里都有了定数,那就是支持建安王的建议,有人挑这个大梁了,直接抱着大腿多舒服。
可是皇帝好像仍旧没有完全满足,朝下面寻了寻,终于把目光定在了后排萧辰的身上。
“萧侍郎?”
萧辰正想着二番的事,听皇帝叫自己便猛地挺了挺身子。
“臣在。”
“适才建安王所言,你可有不同谏言啊?”
“额......”
“回陛下,建安王深谙兵法之道,萧辰未曾习读兵书,所以军国大事,臣不敢轻言。”
萧辰话音刚落,堂上便泛起一波喧嚣来。
小太子立在一旁皱了皱眉,脸上多少有些挂不住。
“不过呢......”
“臣倒是几句谏言,还请陛下考虑。”
“哦?你且说来。”
“我记得开国元勋说过,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
众人听后大多是不耐烦的朝萧辰看着,等着他出丑。
“意思是没有实地探访,就不应该妄下结论。”
“呵呵呵,这么说,萧侍郎倒是有实地探访了?”
吏部尚书王柬侧身冷笑道。
“王尚书先别急,听我细细说来。”
萧辰走出人群,来到了大堂正中央,拱手行礼。
“记得去年春夏之交,七殿下和我奉命巡查西部州郡土地民情。”
“我从统计的卷册里对西部边关有些了解,之前也曾读过几本关于西部藩国的书册。”
“先说这党项、土谷浑二藩,他们自古便以游猎为生,精于骑射,善用马刀。”
“如果和他们形成对峙,那么相比之下我们机动性差,同兵种相对之时我们一定吃亏。”
“再说绳州地界,那是蜀地西北侧的门户,想必大家都知道,蜀汉诸葛先生得以在蜀地经营多年,其中自然环境帮了很大的忙。”
“蜀地多高山峡谷,乃是易守难攻之地。”
“哦对了,袁尚书应该比我更加了解那里的地理民情,对吧?”
萧辰朝袁昂微笑着示意。
袁昂看了看他,优雅而不失礼貌的点了点头。
“因此,绳州之地,我们可弃之不守。”
“什么?”
“这是何道理!”
众人议论纷纷,对着萧辰指指点点。
“萧辰,你出此策,可想过我边疆百姓安危?”
建安王终于忍不住了,对着萧辰呵斥道。
“悖逆之徒!边疆战事乃国家安定之本,还轮不到你在这大放厥词!”
马灵馥恨得牙直痒痒,跺着脚骂着。
没想到萧辰却笑了笑。
“陛下,那我......还继续说吗?”
皇帝脸色也有些发白,稍作迟疑后又朝着萧辰微微的点了点头。
“诸位臣工稍安,我还没有说最要紧的。”
“二藩侵扰,无非是抢掠财物和人口。”
“从各州人口典册来看,西北边关人口稀疏,至于绳州之地,全州不过千户,且人口分布极其分散,即便是让他们放开了抢,也得不到什么东西。”
“可我们若是派遣大军与其对峙,那么后方给养、运输所用的人力财力,耗费就会非常巨大。”
“要是这么算下来,为了保护那些零散分布的百姓,的确有些不值了。”
孙庆绪在一旁冷笑了一声:“呵呵,萧侍郎所言自有道理,只是我等听了半天,亦未能得出什么退兵之策。”
“纸上谈兵,实乃人所不耻也!”
“孙中丞说的没错,说来说去最重要的还是退兵之策。”
“适才说二藩之兵,多半是受索虏指使,或是威逼,或是利诱,如此看来他们定会摇摆不定;加之骑兵若要进入险山幽谷,必会弃马而行,最后抢得的物资和失去的战马辎重相比,乃是得不偿失。这笔账,不用我们算,他们自己也拎得清。”
“如此稍有时日,二藩必会退缩,最多在边境处做做样子给索虏看罢了。”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放出消息,就说朝廷要大举发兵西北,攻打二番,同时以小股部伍大造声势,让二藩以为南国要出重兵守土,如此一来,他们定不敢轻举妄动。”
“如若二藩仍旧坚持,就按建安王所言,让西部鄱阳王和始兴王率大军主攻索虏。”
“从形势上看,北徐比西北边关还要紧迫。”
“故而只要一战退敌,定能安定西北,至于那二藩,便可不战自退了。”
“若依萧侍郎所言,你有几成胜算?”
皇帝欠了欠身,脸上仍旧带着些疑惑。
“回陛下,胜算能有多大,要看我南国步骑战力如何了。”
“当然,更要看朝廷破敌的决心有多大!”
“大胆!”
孙庆绪上前呵斥道。
“竟敢忤逆圣主!”
皇帝听后朝孙庆绪摆了摆手示意,孙庆绪咬牙切齿,只得退回了原位不说。
“怀文,你意下如何?”
只见韦怀文满脸思绪,捋了捋胡须。
“回陛下,听萧侍郎所言,老臣无甚疑虑。”
“只不过一旦西北发生战事,这辎重补给,尚无着落,老臣担心,若是给养不足,恐怕会失了战机。”
众人皆点头赞同,只见皇帝捋了捋胡须,看了看他。
“你既为丹阳尹,守着丹阳仓近二十万斛粟米,还有何忧虑呢。”
“就由你丹阳水军,载以千里船押送粮草辎重吧!”
“臣......遵旨!”
“陛下!”
袁昂挺身拱手。
“军国大事,一兵一卒亦当慎重。”
“萧辰所言虽有些道理,可终究置我绳州百姓于不顾,况且若以天险御敌,胜算实难把握。”
“臣恳请陛下,定要三思啊!”
袁昂说着,跪地叩首。
建安王、孙庆绪、王柬、王迁、冯巨基、王神念等人也跟着跪地附议。
徐修仁、蔡景节、傅茂远、刘之遴、夏侯世龙等人跪坐在两侧,无人言语。
皇帝见状不由得点了点头,稍作思量。
当此之时,要是彦达在堂就好了。
客观来说,萧辰的谏言旨在出其不意,抓的是主要矛盾,此策如果成了,将在短期内平复战乱,并可省去不必要的耗费,只不过一切都是逻辑和理论的支撑,显得空洞。
反观建安王的提议,虽然思路普通,但是很稳妥,既能安抚边关民心,又能一步一个脚印,但最终支撑他计策的是朝廷府库。
看来还需再做考虑才行。
“江山和子民皆我南国根基,诸位所言,朕定会慎重考虑,今日朝议便到此吧!”
“臣等恭送陛下!”
众人跪地行礼。
如此,喜儿扶着皇帝走出了内朝。
头顶虽暖阳高照,可肩舆底下却裹挟着阵阵冷风。
“早春蚀阳暖,裘袍畏庭寒......”
皇帝不由得唱出一句短诗。
“陛下,咱们要回明正堂吗?”
喜儿听出了皇帝心思,低声问了句。
“罢了,起驾南阁。”
“是!”
萧辰自己走出内朝,放眼望去也是漫无目的。
说成是因为嬛儿要做和亲公主也好,还是自己的建议没受到采用也罢,毕竟这些都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事情,虽然算不上一心为了南国,但终究是不愧对自己了。
“郎君留步。”
身后有人轻声唤道。
萧辰回过头,原来是徐修仁和一位年轻人。
“徐令有礼了。”
萧辰低头拱手。
“郎君在朝堂之上所言,我再三思量,实乃兵出奇计也。”
“不过朝中人心尚未聚拢,有相左之言亦在情理之中,还望郎君莫要在意啊。”
“呵呵呵,徐令不必宽慰我了。”
“既然是谏言,总有不同意见,这个我懂。”
“对了,我来引荐一下。”
“这位是中书郎刘孝孺。”
“这位就是你所仰慕那位萧侍郎。”
“萧侍郎盛名远扬,孝孺钦佩不已。我们虽同朝为官,但一直没有机会结识,今得徐令引荐,乃孝孺三生之幸也!”
刘孝儒朝着萧辰深深作揖。
萧辰见那位年轻人年岁和自己差不多,长相却比自己清朗了许多。
这倒是没处说理了,早在萧辰上大学的时候,长相就是三十多岁,可入学年龄才十八,这么多年下来,也习惯了。
“哦,不敢不敢。”
萧辰搀了搀刘孝儒的胳膊。
“萧某身无尺寸之功,只是生了一张肆无忌惮的嘴,让刘郎君见笑了。”
“呵呵呵,侍郎就不要谦虚了。”
徐修仁拍了拍他的肩膀。
“郎君若不嫌弃,今日与我等同饮一杯如何?”
“哦?这不像你啊,堂堂中书令,怎么还有吃酒闲谈的喜好了!”
“哎!郎君莫要打趣我了。”
“萧侍郎有所不知,周舍人近日已恢复了许多。”
刘孝儒接过话茬。
“今日徐令代周舍人请侍郎到其府上做客,以谢搭救之情。”
“哦,哈哈哈,原来如此啊。还别说,自从我回到京都,还没去探望过开逸兄呢。”
“呵呵呵,侍郎客气了,既如此,我们就一同前去吧。”
“请!”
“请。”
话说刘孝儒称之为府宅的地方在清明门和清溪桥的中间位置,是旧朝一个郎官留下的老房子。整体规制倒是很符合周开逸的身份,就是太老旧了,连门头也没有,要不是徐修仁带路,其他人根本找不到这地方。
一个老者开门相迎,拱手后引路。
院子里有一棵大榕树,两侧各有厢房两间,看上去旧了些,但外表很是干净整洁。
说话间周开逸从正堂里出来迎接,远远的低头拱手。
“开逸未能远迎,还请几位见谅。”
“开逸兄客气了。”
“恢复的怎么样?”
萧辰上前执手问道。
“来时路上萧郎君还说,近日没来探望你,心里很是过意不去啊。”
徐修仁在一旁笑着说。
“哪里哪里,若不是郎君出手相救,恐怕我周开逸就没有今日了。”
“嗐,这是哪的话,新政还没完成,要是没有你开逸兄,还不得把徐令给累坏了啊,呵呵呵。”
此时,屋里跟出来两个人。
朝徐修仁和萧辰低头拱手。
“在下谢扬言。”
“刘嗣芳。”
“见过二位上官。”
“哦!这位我见过,是臧廷尉的搭档,刘嗣芳刘廷尉对吧。”
“萧侍郎好记性,正是在下。”
“那这位是?”
“此乃太子殿前中庶子谢扬言。”
“都是青年才俊,萧某失敬了。”
萧辰低头拱手。
“呵呵呵,来,诸位快请进吧。”
周开逸扬手示意。
进了内堂,周开逸欲拉着萧辰和徐修仁坐到主位,萧辰见状再三推脱,最终坐在了堂下的右侧。又与谢扬言拉扯了一番,最后挨着谢扬言坐在了第二个位子上。
如此,徐修仁于左侧第一位,谢扬言于右侧第一位,其余人顺次列座。
“今日请徐令和萧郎君前来,一是为了表达开逸心中感激之情,二来郎君也看到了。”
“这几位都是开逸好友。”
“我等同朝为官,但这几位迟迟未能结识郎君,他们早就说让我引荐,这不,借此机会,我便擅自做主了。”
“还请郎君莫要见怪啊。”
“哎,开逸兄这是哪里的话。”
“自从我入朝以来,多有坎坷。”
“都说朋友多了路好走,今日有幸能与各位相识,是我萧辰的福气。”
“今日我借开逸兄的酒,敬大家一杯!”
萧辰说着,端起了陶碗。
“郎君......”
周开逸开口想要拦住,可萧辰已经一饮而尽了。
这一碗酒下去,萧辰顿时觉得喉舌火辣,脾胃发麻。
刚才还觉得手脚冰凉,此时全身上下犹如被热浪席卷,催促着滚烫的热血上下窜动着,脑门儿上跟着渗出一片汗珠来。
“郎君好酒量!”
谢扬言、刘孝儒和刘嗣芳拍手叫好。
“郎君尚好?”
周开逸欠身问道。
“好酒......啊!”
萧辰抿了抿嘴儿,只觉得嘴里不是个滋味儿。
“呵呵呵,郎君向来快人快语。”
“没想到吃酒也这般爽朗。”
徐修仁端起碗,抿了一口。
“这酒......怎么草药味如此浓郁呢,难道这就是......”
萧辰再次闻了闻陶碗。
“怪我怪我。”
周开逸满脸歉意。
徐修仁跟着笑了笑。
“呵呵呵,看来郎君确实急躁了些啊。”
“郎君有所不知,周舍人平时只爱三件事。”
“哦?哪三件?”
萧辰擦着嘴问道。
“前两件乃是读经史、撰文章。”
“这最后一件嘛,便是炼丹药。”
“我若没猜错,此酒便是那‘一觞仙’吧。”
“正是。”
周开逸笑着回应着。
“此酒乃是周舍人经过多番尝试,才酿出这调理佳品。”
“故而只可浅尝,切勿牛饮才是啊。”
“哦......”
“我倒是想起来了,上次七殿下于静州染了瘴疾,就是开逸兄为殿下医治的。”
“看来开逸的确是个全才啊!”
“郎君言重了,我等虽有心报国,无奈才疏学浅,从力主新政到推进革新,郎君事必躬亲,我南国有此贤良,实乃开逸终身之师也!”
周开逸举杯致意,而后抿了一口。
“是啊,就连臧廷尉也经常以萧侍郎为榜样,教诲我等要有胆有为,今日郎君牛饮‘一觞仙’,足见郎君胆识过人!”
“嗣芳愿以此酒了表敬意。”
刘嗣芳说着,便要学萧辰干掉一碗。
可谁知喝了不过半碗,就被呛的满脸通红,只得无奈的以衣袖遮掩糗态。
“呵呵呵。”
“嗣芳以文笔着称,何故假人之长,示己之短乎!”
周开逸笑着打趣道。
“是啊是啊,看来刘廷尉是遇到知己了。”
刘孝孺上前捋着刘嗣芳的后背,又接过仆人递过来的一碗热汤。
“此汤释酒,嗣芳慢慢喝下,不出半刻便能回神。”
周开逸扬手示意。
仆人也给萧辰端了一碗。
萧辰接过后点了点头:“酒再猛烈,也抵不过这解酒热汤,真是一物降一物啊......”
“呵呵呵,郎君所言有理。”
“不过此汤还需在吃酒后接续饮下,若是过了时辰,即便喝上三碗五碗,也无济于事了!”
“哦?这么奇特吗?”
“呵呵呵,郎君稍安。开逸之言,既在于酒,亦劝于事。”
徐修仁捋了捋胡须,又抿了一口酒。
萧辰听了这话,便觉察到了些许玄妙来。
于是放下汤碗,欠身问道:“徐令说的可是西北二藩之事?”
徐修仁点头示意。
萧辰见状摇了摇头。
“早朝的时候我该说的也说了,该用谁的建议陛下自有定夺,我们作为臣子,能直言进谏,表达心中所想就是尽了职责,至于其他的......也没什么大不了。”
徐修仁缓缓的摆手。
“侍郎所言差矣。今晨朝议事关重大,犹如这熊熊烈酒,郎君现已牛饮而下,若热汤随之即来,自然能解我南国之忧;可一旦犹豫或是选错了汤水,恐怕就......”
大家也都明白,萧辰的建议太过冒险,不仅朝廷诸位臣工多有反对,就连皇帝也不敢当场拍板。
而建安王的计策主打一个稳妥,即便朝廷府库空虚了,也有明年的调税来补齐不是。
谢扬言缓了缓神,驱身拱手:“恕在下直言,太子殿下向来与萧侍郎意见相合,您何不到东宫一叙,问问殿下是何态度呢?”
“如果侍郎有意,我回去便向殿下转述,如此亦可便于侍郎行事了。”
徐修仁、周开逸听后对视一番,又看了看萧辰。
萧辰眨眨眼,微微笑了笑。
“我不是没想过,只是......”
萧辰攥着酒杯,没继续说下去。
周开逸见他有所顾虑,于是朗声说道:“此处皆为好友,大家亦是为南国着想,还请郎君放心。”
“若是七殿下在此,我相信殿下也会让大家畅所欲言吧!”
“嗯,这是自然。我不是担心这个,实话说了,如果我去找太子,难免有结党之意。”
“毕竟太子还小,结交朋党的帽子如果扣到了他头上,那岂不是害了他。”
谢扬言听后稍作思考,点了点头。
徐修仁放下陶碗,声音低沉:“虽说建安王之策更加稳妥,可其弊亦如其利。”
“徐令这话怎么说?”
“索虏陈兵荆、雍一带已有十数日,鄱阳王自引所部兵马七万余,与其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若此时出兵绳州,即为双线作战,胜算实在难以把握。”
“倒不如合兵一处,全力破之,如此才更有胜算。”
“但今日朝中文臣武将大多都站在建安王一边......”
“如此种种,对陛下来说,实在是个难题啊!”
几人听后陷入沉思,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有诗云:
你方唱罢我方言,圣主忧心取舍难。
郡王忠良决无疑,郎令忠义怀慨叹。
却说内朝上,人人心里都有了定数,那就是支持建安王的建议,有人挑这个大梁了,直接抱着大腿多舒服。
可是皇帝好像仍旧没有完全满足,朝下面寻了寻,终于把目光定在了后排萧辰的身上。
“萧侍郎?”
萧辰正想着二番的事,听皇帝叫自己便猛地挺了挺身子。
“臣在。”
“适才建安王所言,你可有不同谏言啊?”
“额......”
“回陛下,建安王深谙兵法之道,萧辰未曾习读兵书,所以军国大事,臣不敢轻言。”
萧辰话音刚落,堂上便泛起一波喧嚣来。
小太子立在一旁皱了皱眉,脸上多少有些挂不住。
“不过呢......”
“臣倒是几句谏言,还请陛下考虑。”
“哦?你且说来。”
“我记得开国元勋说过,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
众人听后大多是不耐烦的朝萧辰看着,等着他出丑。
“意思是没有实地探访,就不应该妄下结论。”
“呵呵呵,这么说,萧侍郎倒是有实地探访了?”
吏部尚书王柬侧身冷笑道。
“王尚书先别急,听我细细说来。”
萧辰走出人群,来到了大堂正中央,拱手行礼。
“记得去年春夏之交,七殿下和我奉命巡查西部州郡土地民情。”
“我从统计的卷册里对西部边关有些了解,之前也曾读过几本关于西部藩国的书册。”
“先说这党项、土谷浑二藩,他们自古便以游猎为生,精于骑射,善用马刀。”
“如果和他们形成对峙,那么相比之下我们机动性差,同兵种相对之时我们一定吃亏。”
“再说绳州地界,那是蜀地西北侧的门户,想必大家都知道,蜀汉诸葛先生得以在蜀地经营多年,其中自然环境帮了很大的忙。”
“蜀地多高山峡谷,乃是易守难攻之地。”
“哦对了,袁尚书应该比我更加了解那里的地理民情,对吧?”
萧辰朝袁昂微笑着示意。
袁昂看了看他,优雅而不失礼貌的点了点头。
“因此,绳州之地,我们可弃之不守。”
“什么?”
“这是何道理!”
众人议论纷纷,对着萧辰指指点点。
“萧辰,你出此策,可想过我边疆百姓安危?”
建安王终于忍不住了,对着萧辰呵斥道。
“悖逆之徒!边疆战事乃国家安定之本,还轮不到你在这大放厥词!”
马灵馥恨得牙直痒痒,跺着脚骂着。
没想到萧辰却笑了笑。
“陛下,那我......还继续说吗?”
皇帝脸色也有些发白,稍作迟疑后又朝着萧辰微微的点了点头。
“诸位臣工稍安,我还没有说最要紧的。”
“二藩侵扰,无非是抢掠财物和人口。”
“从各州人口典册来看,西北边关人口稀疏,至于绳州之地,全州不过千户,且人口分布极其分散,即便是让他们放开了抢,也得不到什么东西。”
“可我们若是派遣大军与其对峙,那么后方给养、运输所用的人力财力,耗费就会非常巨大。”
“要是这么算下来,为了保护那些零散分布的百姓,的确有些不值了。”
孙庆绪在一旁冷笑了一声:“呵呵,萧侍郎所言自有道理,只是我等听了半天,亦未能得出什么退兵之策。”
“纸上谈兵,实乃人所不耻也!”
“孙中丞说的没错,说来说去最重要的还是退兵之策。”
“适才说二藩之兵,多半是受索虏指使,或是威逼,或是利诱,如此看来他们定会摇摆不定;加之骑兵若要进入险山幽谷,必会弃马而行,最后抢得的物资和失去的战马辎重相比,乃是得不偿失。这笔账,不用我们算,他们自己也拎得清。”
“如此稍有时日,二藩必会退缩,最多在边境处做做样子给索虏看罢了。”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放出消息,就说朝廷要大举发兵西北,攻打二番,同时以小股部伍大造声势,让二藩以为南国要出重兵守土,如此一来,他们定不敢轻举妄动。”
“如若二藩仍旧坚持,就按建安王所言,让西部鄱阳王和始兴王率大军主攻索虏。”
“从形势上看,北徐比西北边关还要紧迫。”
“故而只要一战退敌,定能安定西北,至于那二藩,便可不战自退了。”
“若依萧侍郎所言,你有几成胜算?”
皇帝欠了欠身,脸上仍旧带着些疑惑。
“回陛下,胜算能有多大,要看我南国步骑战力如何了。”
“当然,更要看朝廷破敌的决心有多大!”
“大胆!”
孙庆绪上前呵斥道。
“竟敢忤逆圣主!”
皇帝听后朝孙庆绪摆了摆手示意,孙庆绪咬牙切齿,只得退回了原位不说。
“怀文,你意下如何?”
只见韦怀文满脸思绪,捋了捋胡须。
“回陛下,听萧侍郎所言,老臣无甚疑虑。”
“只不过一旦西北发生战事,这辎重补给,尚无着落,老臣担心,若是给养不足,恐怕会失了战机。”
众人皆点头赞同,只见皇帝捋了捋胡须,看了看他。
“你既为丹阳尹,守着丹阳仓近二十万斛粟米,还有何忧虑呢。”
“就由你丹阳水军,载以千里船押送粮草辎重吧!”
“臣......遵旨!”
“陛下!”
袁昂挺身拱手。
“军国大事,一兵一卒亦当慎重。”
“萧辰所言虽有些道理,可终究置我绳州百姓于不顾,况且若以天险御敌,胜算实难把握。”
“臣恳请陛下,定要三思啊!”
袁昂说着,跪地叩首。
建安王、孙庆绪、王柬、王迁、冯巨基、王神念等人也跟着跪地附议。
徐修仁、蔡景节、傅茂远、刘之遴、夏侯世龙等人跪坐在两侧,无人言语。
皇帝见状不由得点了点头,稍作思量。
当此之时,要是彦达在堂就好了。
客观来说,萧辰的谏言旨在出其不意,抓的是主要矛盾,此策如果成了,将在短期内平复战乱,并可省去不必要的耗费,只不过一切都是逻辑和理论的支撑,显得空洞。
反观建安王的提议,虽然思路普通,但是很稳妥,既能安抚边关民心,又能一步一个脚印,但最终支撑他计策的是朝廷府库。
看来还需再做考虑才行。
“江山和子民皆我南国根基,诸位所言,朕定会慎重考虑,今日朝议便到此吧!”
“臣等恭送陛下!”
众人跪地行礼。
如此,喜儿扶着皇帝走出了内朝。
头顶虽暖阳高照,可肩舆底下却裹挟着阵阵冷风。
“早春蚀阳暖,裘袍畏庭寒......”
皇帝不由得唱出一句短诗。
“陛下,咱们要回明正堂吗?”
喜儿听出了皇帝心思,低声问了句。
“罢了,起驾南阁。”
“是!”
萧辰自己走出内朝,放眼望去也是漫无目的。
说成是因为嬛儿要做和亲公主也好,还是自己的建议没受到采用也罢,毕竟这些都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事情,虽然算不上一心为了南国,但终究是不愧对自己了。
“郎君留步。”
身后有人轻声唤道。
萧辰回过头,原来是徐修仁和一位年轻人。
“徐令有礼了。”
萧辰低头拱手。
“郎君在朝堂之上所言,我再三思量,实乃兵出奇计也。”
“不过朝中人心尚未聚拢,有相左之言亦在情理之中,还望郎君莫要在意啊。”
“呵呵呵,徐令不必宽慰我了。”
“既然是谏言,总有不同意见,这个我懂。”
“对了,我来引荐一下。”
“这位是中书郎刘孝孺。”
“这位就是你所仰慕那位萧侍郎。”
“萧侍郎盛名远扬,孝孺钦佩不已。我们虽同朝为官,但一直没有机会结识,今得徐令引荐,乃孝孺三生之幸也!”
刘孝儒朝着萧辰深深作揖。
萧辰见那位年轻人年岁和自己差不多,长相却比自己清朗了许多。
这倒是没处说理了,早在萧辰上大学的时候,长相就是三十多岁,可入学年龄才十八,这么多年下来,也习惯了。
“哦,不敢不敢。”
萧辰搀了搀刘孝儒的胳膊。
“萧某身无尺寸之功,只是生了一张肆无忌惮的嘴,让刘郎君见笑了。”
“呵呵呵,侍郎就不要谦虚了。”
徐修仁拍了拍他的肩膀。
“郎君若不嫌弃,今日与我等同饮一杯如何?”
“哦?这不像你啊,堂堂中书令,怎么还有吃酒闲谈的喜好了!”
“哎!郎君莫要打趣我了。”
“萧侍郎有所不知,周舍人近日已恢复了许多。”
刘孝儒接过话茬。
“今日徐令代周舍人请侍郎到其府上做客,以谢搭救之情。”
“哦,哈哈哈,原来如此啊。还别说,自从我回到京都,还没去探望过开逸兄呢。”
“呵呵呵,侍郎客气了,既如此,我们就一同前去吧。”
“请!”
“请。”
话说刘孝儒称之为府宅的地方在清明门和清溪桥的中间位置,是旧朝一个郎官留下的老房子。整体规制倒是很符合周开逸的身份,就是太老旧了,连门头也没有,要不是徐修仁带路,其他人根本找不到这地方。
一个老者开门相迎,拱手后引路。
院子里有一棵大榕树,两侧各有厢房两间,看上去旧了些,但外表很是干净整洁。
说话间周开逸从正堂里出来迎接,远远的低头拱手。
“开逸未能远迎,还请几位见谅。”
“开逸兄客气了。”
“恢复的怎么样?”
萧辰上前执手问道。
“来时路上萧郎君还说,近日没来探望你,心里很是过意不去啊。”
徐修仁在一旁笑着说。
“哪里哪里,若不是郎君出手相救,恐怕我周开逸就没有今日了。”
“嗐,这是哪的话,新政还没完成,要是没有你开逸兄,还不得把徐令给累坏了啊,呵呵呵。”
此时,屋里跟出来两个人。
朝徐修仁和萧辰低头拱手。
“在下谢扬言。”
“刘嗣芳。”
“见过二位上官。”
“哦!这位我见过,是臧廷尉的搭档,刘嗣芳刘廷尉对吧。”
“萧侍郎好记性,正是在下。”
“那这位是?”
“此乃太子殿前中庶子谢扬言。”
“都是青年才俊,萧某失敬了。”
萧辰低头拱手。
“呵呵呵,来,诸位快请进吧。”
周开逸扬手示意。
进了内堂,周开逸欲拉着萧辰和徐修仁坐到主位,萧辰见状再三推脱,最终坐在了堂下的右侧。又与谢扬言拉扯了一番,最后挨着谢扬言坐在了第二个位子上。
如此,徐修仁于左侧第一位,谢扬言于右侧第一位,其余人顺次列座。
“今日请徐令和萧郎君前来,一是为了表达开逸心中感激之情,二来郎君也看到了。”
“这几位都是开逸好友。”
“我等同朝为官,但这几位迟迟未能结识郎君,他们早就说让我引荐,这不,借此机会,我便擅自做主了。”
“还请郎君莫要见怪啊。”
“哎,开逸兄这是哪里的话。”
“自从我入朝以来,多有坎坷。”
“都说朋友多了路好走,今日有幸能与各位相识,是我萧辰的福气。”
“今日我借开逸兄的酒,敬大家一杯!”
萧辰说着,端起了陶碗。
“郎君......”
周开逸开口想要拦住,可萧辰已经一饮而尽了。
这一碗酒下去,萧辰顿时觉得喉舌火辣,脾胃发麻。
刚才还觉得手脚冰凉,此时全身上下犹如被热浪席卷,催促着滚烫的热血上下窜动着,脑门儿上跟着渗出一片汗珠来。
“郎君好酒量!”
谢扬言、刘孝儒和刘嗣芳拍手叫好。
“郎君尚好?”
周开逸欠身问道。
“好酒......啊!”
萧辰抿了抿嘴儿,只觉得嘴里不是个滋味儿。
“呵呵呵,郎君向来快人快语。”
“没想到吃酒也这般爽朗。”
徐修仁端起碗,抿了一口。
“这酒......怎么草药味如此浓郁呢,难道这就是......”
萧辰再次闻了闻陶碗。
“怪我怪我。”
周开逸满脸歉意。
徐修仁跟着笑了笑。
“呵呵呵,看来郎君确实急躁了些啊。”
“郎君有所不知,周舍人平时只爱三件事。”
“哦?哪三件?”
萧辰擦着嘴问道。
“前两件乃是读经史、撰文章。”
“这最后一件嘛,便是炼丹药。”
“我若没猜错,此酒便是那‘一觞仙’吧。”
“正是。”
周开逸笑着回应着。
“此酒乃是周舍人经过多番尝试,才酿出这调理佳品。”
“故而只可浅尝,切勿牛饮才是啊。”
“哦......”
“我倒是想起来了,上次七殿下于静州染了瘴疾,就是开逸兄为殿下医治的。”
“看来开逸的确是个全才啊!”
“郎君言重了,我等虽有心报国,无奈才疏学浅,从力主新政到推进革新,郎君事必躬亲,我南国有此贤良,实乃开逸终身之师也!”
周开逸举杯致意,而后抿了一口。
“是啊,就连臧廷尉也经常以萧侍郎为榜样,教诲我等要有胆有为,今日郎君牛饮‘一觞仙’,足见郎君胆识过人!”
“嗣芳愿以此酒了表敬意。”
刘嗣芳说着,便要学萧辰干掉一碗。
可谁知喝了不过半碗,就被呛的满脸通红,只得无奈的以衣袖遮掩糗态。
“呵呵呵。”
“嗣芳以文笔着称,何故假人之长,示己之短乎!”
周开逸笑着打趣道。
“是啊是啊,看来刘廷尉是遇到知己了。”
刘孝孺上前捋着刘嗣芳的后背,又接过仆人递过来的一碗热汤。
“此汤释酒,嗣芳慢慢喝下,不出半刻便能回神。”
周开逸扬手示意。
仆人也给萧辰端了一碗。
萧辰接过后点了点头:“酒再猛烈,也抵不过这解酒热汤,真是一物降一物啊......”
“呵呵呵,郎君所言有理。”
“不过此汤还需在吃酒后接续饮下,若是过了时辰,即便喝上三碗五碗,也无济于事了!”
“哦?这么奇特吗?”
“呵呵呵,郎君稍安。开逸之言,既在于酒,亦劝于事。”
徐修仁捋了捋胡须,又抿了一口酒。
萧辰听了这话,便觉察到了些许玄妙来。
于是放下汤碗,欠身问道:“徐令说的可是西北二藩之事?”
徐修仁点头示意。
萧辰见状摇了摇头。
“早朝的时候我该说的也说了,该用谁的建议陛下自有定夺,我们作为臣子,能直言进谏,表达心中所想就是尽了职责,至于其他的......也没什么大不了。”
徐修仁缓缓的摆手。
“侍郎所言差矣。今晨朝议事关重大,犹如这熊熊烈酒,郎君现已牛饮而下,若热汤随之即来,自然能解我南国之忧;可一旦犹豫或是选错了汤水,恐怕就......”
大家也都明白,萧辰的建议太过冒险,不仅朝廷诸位臣工多有反对,就连皇帝也不敢当场拍板。
而建安王的计策主打一个稳妥,即便朝廷府库空虚了,也有明年的调税来补齐不是。
谢扬言缓了缓神,驱身拱手:“恕在下直言,太子殿下向来与萧侍郎意见相合,您何不到东宫一叙,问问殿下是何态度呢?”
“如果侍郎有意,我回去便向殿下转述,如此亦可便于侍郎行事了。”
徐修仁、周开逸听后对视一番,又看了看萧辰。
萧辰眨眨眼,微微笑了笑。
“我不是没想过,只是......”
萧辰攥着酒杯,没继续说下去。
周开逸见他有所顾虑,于是朗声说道:“此处皆为好友,大家亦是为南国着想,还请郎君放心。”
“若是七殿下在此,我相信殿下也会让大家畅所欲言吧!”
“嗯,这是自然。我不是担心这个,实话说了,如果我去找太子,难免有结党之意。”
“毕竟太子还小,结交朋党的帽子如果扣到了他头上,那岂不是害了他。”
谢扬言听后稍作思考,点了点头。
徐修仁放下陶碗,声音低沉:“虽说建安王之策更加稳妥,可其弊亦如其利。”
“徐令这话怎么说?”
“索虏陈兵荆、雍一带已有十数日,鄱阳王自引所部兵马七万余,与其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若此时出兵绳州,即为双线作战,胜算实在难以把握。”
“倒不如合兵一处,全力破之,如此才更有胜算。”
“但今日朝中文臣武将大多都站在建安王一边......”
“如此种种,对陛下来说,实在是个难题啊!”
几人听后陷入沉思,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有诗云:
你方唱罢我方言,圣主忧心取舍难。
郡王忠良决无疑,郎令忠义怀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