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明的朝堂上,气氛紧张得如同即将断裂的弓弦。天启皇帝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国库空虚。辽东欠饷几个月了,陕西又旱灾。哪里都需要银子。
魏忠贤身穿一袭华美的蟒袍,其上绣着精美的纹路和图案,仿佛在诉说着权力与富贵。在摇曳不定的烛火映照之下,闪烁出令人毛骨悚然且诡异万分的光芒。
只见他微微弯着脊背,就像隐藏在黑暗中的毒蛇,时不时地闪烁着狡黠与阴狠的寒光,让人不寒而栗。
终于,他率先打破了沉默,开口说道:“陛下啊,现今咱们大明是内外交困,您看这边境之上,那后金的蛮夷,对我大明江山虎视眈眈。虽说目前双方暂且还能维持表面的和平,但实际上他们就如同一群饥饿至极的野狼,时刻围绕在我们身旁,伺机而动。
再瞧瞧国内,更是灾祸不断,洪涝干旱交替肆虐,地震蝗灾频频发生。可怜那些无辜的百姓们,整日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嗷嗷待哺之声不绝于耳。无论是救济这些受灾的民众,还是加强边境军备。都需要大笔的钱财呐。可是眼下,咱们的国库早已空空荡荡。”说到这他停顿了下,看了一眼天启,继续说道:“陛下,老奴听闻那江南商人富可敌国,莫如向他们征税,如此一来,国库之危可解矣。”
信王朱由检在一旁听闻,赶忙上前,恭敬地行礼后道:“皇兄,臣弟以为此举不妥。江南商业繁荣,仿若国家经济之血脉,一旦征税过重,恐使商业受损,百姓生计亦受牵连。”
魏忠贤斜睨了朱由检一眼,不悦道:“信王殿下,国库无银,朝廷诸事难以为继,这江南商人既得诸多利益,为国库出些力岂不是应当?些许小影响,不足挂齿。”
朱由检神色严肃,直视天启帝:“皇兄,切不可因一时之需而动摇国之根本。江南若衰败,赋税减少,且恐生民变,到时局面更难收拾。当另寻他法来充实国库才是。”
魏忠贤满脸堆笑,眼神却透着狡黠:“信王殿下,您也知晓,如今这国库瘪瘪,空得都能跑马啦。那江南的商人,一个个富得流油,咱得想法子从他们身上拔点毛,好填了这国库的窟窿,殿下意下如何?”
信王朱由检眉头一皱,不卑不亢地回应:“魏公公,江南商业兴荣,恰似国家之根基稳石。对其贸然征税,怕是会惊了这商业之巢,致使市面混乱,百姓流离失所。这绝非长远之计,还请公公慎思。”
魏忠贤脸色一沉,提高了声调:“殿下,老奴一心只为陛下分忧,为国库解难。那些个商人,平日里尽享富贵,此时让他们出出血,有何不可?难道要眼睁睁看着朝廷无银可用,军备废弛,外敌来犯?”
朱由检神色冷峻,直视魏忠贤:“公公所言差矣。治国如烹小鲜,不可急躁。若因短视之举毁了江南繁荣,赋税大减,民怨沸腾,那才是真正的内忧外患。当徐徐图之,或整顿吏治,或兴修水利以促农桑,皆可增收,何必盯着江南商人不放?”
魏忠贤冷笑一声:“殿下说得轻巧,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哪样不是旷日持久,远水难解近渴。这江南商人的税,征了便能即刻见银,解朝廷燃眉之急。”
朱由检双手抱拳,坚定道:“公公只看到眼前之利,我却要为大明的千秋万代着想。江南商业若毁于一旦,恢复元气难如登天,此中利害,公公莫要再糊涂。”
天启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眼神中透着犹豫与纠结。他深知魏忠贤一心想要通过对江南商人征税快速填补国库,其出发点似乎是为了朝廷运转,可手段过于激进。而信王朱由检所虑亦是长远,江南商业若受损,确实可能引发一系列难以收拾的局面,动摇国之根本。他既想缓解当下国库空虚的困局,又害怕因征税举措导致民变或商业衰败等严重后果。在这两人的激烈争论中,天启帝一时难以决断,内心在权衡利弊之间不断徘徊,既担心错过快速增收的机会,又忧虑大明江山的稳定与未来走向,只能暂且沉默,思索着是否有更为周全的第三条道路可走。
就在此时,东林党人杨涟出列,他神色严肃:陛下,魏公公此提议实乃祸国殃民之举。臣等听闻,各地税监在征收赋税过程中,多有不法之举,肆意增加税目,提高税额。百姓们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所得却被搜刮殆尽,苦不堪言。而这些税监多为魏公公一党之人,他们借着征税之名,行中饱私囊之实,扩充自身势力,根本不是真正为朝廷考虑。这是在饮鸩止渴,是在把大明推向深渊啊!”杨涟言辞恳切,句句直击要害。
周大端也紧接着说道:“陛下,臣附议。江南商业繁荣,是我大明之幸,是百姓安居乐业的保障,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源泉。若因加征赋税而破坏这繁荣之象,无异于杀鸡取卵。且如今朝廷税收制度混乱,犹如一团乱麻,大量财富被贪官污吏截留,如同水流被引入暗渠,并未真正进入国库。若不整顿这混乱的局面,反而加重百姓负担,必使国家陷入更深的危机,如同陷入泥沼,越挣扎陷得越深。”
魏忠贤冷笑一声,阴阳怪气道:你们这些东林党人,莫要在此胡言乱语。你们不过是为了维护江南那些富商的利益,假公济私。朝廷没钱,拿什么去抵御后金?边境将士缺粮少饷,如何打仗?难道你们要眼睁睁看着后金铁骑踏破我大明山河?你们这些迂腐之辈,只知空谈仁义,不知国家存亡之危。” 他边说边甩了甩袍袖,袍袖带起一阵风,吹得烛火摇曳不定,仿佛也在为这激烈的争论而颤抖。他眼中满是不屑,那眼神仿佛在嘲笑众人的幼稚,又像是在掩饰自己的心虚,那目光如冰冷的刀锋,划过众人的脸庞。
朱由检气得浑身发抖,他怒目圆睁:““魏公公,你莫要危言耸听。朝廷缺钱,难道就只有加征赋税这一条路?如今朝廷吏治腐败,各级官员贪污成风,这才是国库空虚的根源。就说各地的税监,他们打着朝廷的旗号,却干着中饱私囊、横征暴敛的勾当,百姓苦不堪言。我们应该从整顿吏治入手,清查贪官污吏,抄没他们的家产充入国库,此乃釜底抽薪之良策。这就像清理河道中的淤泥,只有让河道畅通,水流才能顺畅。” 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如洪钟大吕,掷地有声,让不少正直的大臣微微点头,眼中露出赞许之色,他们为朱由检的真知灼见而感到振奋。
魏忠贤脸色一变,眼中闪过一丝慌乱,但他很快镇定下来,提高声音道:“王爷,您可不能信口雌黄。老奴掌管东厂,并未发现如您所说的大规模贪污现象。您这般言论,莫不是想扰乱朝堂,打击朝廷忠心之士?还有你们东林党人,平日里就与朝廷作对,如今又来搅局,其心可诛!”他眼神凶狠地盯着朱由检等人,试图用气势来压制对方。
朱由检向前逼近几步,毫不畏惧地与魏忠贤对视:“魏公公,东厂在你手中,早已沦为你排除异己的工具。多少忠良之士被你陷害,真正的贪污之人却在你的庇护之下逍遥法外。你为了一己私欲,蒙蔽圣听,祸乱朝纲,大明的江山都要被你毁了!”他的言辞激烈,义正言辞,朝堂上的气氛瞬间紧张到了极点。
魏忠贤恼羞成怒,额头上青筋暴起:“王爷,您休得胡言!老奴对陛下忠心耿耿,为朝廷鞠躬尽瘁。您这般污蔑老奴,是何居心?莫不是想与老奴过不去,妄图揽权?你们东林党人也别想好过,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打的什么算盘。”他的身体微微颤抖,像是一只被逼急了的野兽。
朱由检冷笑一声:“我为大明江山,为天下苍生。我要的是大明的长治久安,不是你魏忠贤的专权跋扈。若任由你胡作非为,大明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他的目光转向天启皇帝,眼中满是期待。
此时,朝堂上一片哗然,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支持朱由检和东林党人,对魏忠贤的恶行敢怒不敢言;有的则是魏忠贤的党羽,眼神闪烁,不知在盘算着什么。
就在这争论愈发激烈、几近失控之时,天启皇帝缓缓抬起手,示意众人安静。片刻的寂静后,天启皇帝开口了,他的声音沉稳而威严:“今日之争论,到此为止。加征赋税与整顿吏治,皆非一时可决之事,朕需再行斟酌。众卿莫要再为此事争执,先退下吧。”
这一锤定音,让朝堂上紧张的气氛暂时缓和,然而,这场没有结果的争论却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了更深的种子,朝堂的风云变幻仍在继续,大明的未来依旧在迷雾之中。
晚上,乾清宫
天启皇帝的御书房内,烛火摇曳,光影在墙壁上晃动,仿佛也在为这复杂的局势而不安。朱由检应召前来,心中满是疑惑,不知皇兄此次单独召见所为何事。
天启皇帝那原本就略显苍白的面容此刻更是被一层凝重所笼罩,他那双深邃的眼眸紧紧地盯着面前的朱由检,仿佛想要透过对方的眼睛看到其内心深处一般。过了许久,天启皇帝才微微动了动嘴唇,用一种低沉而又缓慢的语调开口说道:“皇弟啊,今日朝堂之上发生的事情,朕心里清楚得很,知道你一心都是为了咱们这个国家。但是关于魏忠贤提出征税这件事,实际上乃是朕授意于他的。”
朱由检听到这话,脸上顿时露出惊愕不已的神情,嘴巴微张着,似乎想要说些什么来反驳。然而就在他刚要开口的时候,天启皇帝却突然抬起手来,示意他不要说话。随后,天启皇帝深吸一口气,接着说道:“朕身为这天下之主,自当以整个天下为重。如今我大明朝可谓是内忧外患不断,国内灾祸连连,民不聊生;外部又有强敌虎视眈眈,时刻觊觎着我们的疆土和财富。再加上国库早已空虚见底,朕为此真是日思夜想,愁白了头发也难以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啊!魏忠贤这个人虽然平日里的确有许多做得不对的地方,遭人诟病颇多。但此次他所提议的征税之举,实在也是出于无奈啊。”
天启皇帝缓缓地踱步至窗前,许久之后,天启皇帝才微微转过头来,:“皇弟啊,你可知道何为为君之道吗?这普天之下的诸多事务,绝非像其表面所呈现出来的那般浅显易懂。就拿那东林党人来说吧,他们在众人面前总是摆出一副为国为民、忧国忧民的模样,但实际上呢?他们不过是在牢牢把控着舆论的走向罢了,借此来为自身谋取私利。尤其是在江南一带等富庶之地,他们广置产业,积累了巨额财富,一个个都富得流油。然而,这些人口口声声念叨着仁义道德,可又有几人是真心实意为了咱们这个国家着想的呢?”
朱由检愣了下,一直以来,他对于东林党的那些人士印象还算不错。在他心中,这些人大多都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之辈,他们坚守着儒家的道义和原则,常常会站出来为天下的黎民百姓仗义执言。
然而,就在刚刚听完皇兄所说的一番话之后,他的内心却泛起了一丝涟漪。原本坚定的看法也开始有了动摇,
思绪如潮水般涌来,一件件过往发生的事情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他想起了东林党人在朝堂之上的慷慨激昂、振振有词,那时候他们的每一句话听起来都那么的正义凛然、无可辩驳。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当中,很多政策甚至还出现了与最初的设想背道而驰的状况,非但没有给百姓带来福祉,反而造成了更多的困扰和问题。
“陛下啊!微臣之前一直认为那东林党的众多人士皆为刚正不阿、心怀正义之士,他们常常凭借自身高尚的品德以及精妙绝伦的文章来感化周围的人们,并能积极地向朝廷进献明智且切实可行的策略。然而时至今日,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微臣方才惊觉自己似乎忽略掉了某些至关重要的细节。”朱由检一边轻轻叹息着,一边语速缓慢而又沉稳地讲述道:
“就拿地方遭遇灾荒需要赈济这件事来说吧,东林党的那些官员们极力主张应当依靠当地的士绅阶层去具体操办相关事宜。起初,微臣也曾觉得此计甚妙,毕竟这些地方士绅在当地颇具声望和影响力,由他们出面组织救灾想必会顺利许多。可谁曾想,待到实际操作起来时,情况却远非我们所预料那般美好。在这整个赈灾的过程当中,竟然出现了不少地方士绅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的恶劣行径。更为令人心寒的是,面对如此明显的贪污腐败现象,东林党的那些官员们不仅没有深入调查追究到底,反倒是一味地袒护和维护这种不合理的赈灾方式。长此以往下去,国将不国啊陛下!”说到此处,朱由检不禁眉头紧皱,满脸都是忧虑之色。
天启皇帝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欣慰,他知道朱由检成熟了。
“还有呢?继续说”
朱由检微微皱起眉头,神色凝重地继续说道:“再者,于科举选拔之事上,那东林党人向来极力主张以才学为重。然而,据微臣所闻,在其势力颇为强盛之区域,科举竟亦难脱权势之左右。诸多真正身怀大才之寒门子弟,因无权无势,惨遭无情排挤,无缘踏入仕途之门。此等行径,实乃与他们口口声声所倡之公平公正理念南辕北辙!”
天启皇帝走到朱由检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皇弟,朕问你,如果是朕提出征税,你是否反对?”朱由检沉默片刻,回答道:“陛下,若是陛下权衡利弊后提出,臣自然不会反对。但征税一事,还需谨慎,不能让百姓负担过重。”
天启皇帝微微点头:“朕知你心系百姓。但朕要告诫你,不要被东林党人面上的做法所迷惑。父皇只当了一个月皇帝就暴毙,正值壮年,突然横死,除了几个替罪羊被处死外,竟成了一桩迷案。根本没有人关心皇帝的死活,朝廷那群大臣只需要一个名义上的皇帝而已,其余的都不重要。他们善于伪装,以正义之名行不义之事。你要学会明辨是非,为大明的江山社稷着想。”
朱由检心中一凛,向天启皇帝抱拳行礼:“陛下,臣谨遵教诲。臣定当以大明江山为重,不被表象所迷惑,为陛下分忧。”
天启皇帝看着朱由检,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皇弟,你有此心,朕便放心了。如今大明风雨飘摇,朕与你当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天启皇帝看着朱由检,目光中满是期待:“皇弟,如今国库空虚之况已刻不容缓,朕希望你能代朕走一趟江南。江南富庶,却也藏富于民太久,此次你去,要妥善处理增税之事,务必缓解国库危机。”
朱由检微微一怔,随后抱拳行礼,神色坚定地说道:“陛下,臣领命。江南虽富,但赋税征收需谨慎为之,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天启皇帝微微点头,从桌案上拿起一份密函递给朱由检:“这是朕为你准备的一些资料,上面有江南各地的大致经济情况,以及一些东林党人和地方势力勾结的线索。你此去,要小心应对,切莫打草惊蛇。”
朱由检接过密函,小心收好:“陛下放心,臣会仔细研究。臣定当在增税过程中,彻查那些中饱私囊、损害朝廷利益之徒,同时尽量减轻普通百姓的负担,让增税之举既能充实国库,又不致民怨沸腾。”
“嗯,朕信你有这个能力。不过,江南之地,东林党势力盘根错节,你要懂得分化瓦解他们。那些真正为百姓着想、可争取之人,要拉拢过来;而那些顽固不化、一心只为私利之辈,绝不能姑息。”天启皇帝叮嘱道。
“陛下,臣明白。臣会以朝廷大局为重,灵活处理与各方的关系。只是,臣此去,还望陛下能在朝中稳住局势,尤其是魏忠贤一党,切莫让他们趁机生事,扰乱朝纲。”朱由检面露忧色。
“朕会留意的,你在江南专心处理事务便是。若有紧急情况,可通过驿站快马传书与朕联系。”天启皇帝说道。
“臣遵旨。”朱由检再次行礼,随后转身离开御书房。
朱由检此刻不知道的是,在魏公公那豪华奢靡的府邸深处,魏忠贤正满脸阴沉地坐在一张雕花楠木椅上。只见他紧紧握着拳头,因为愤怒而微微颤抖着,突然间猛地一挥手臂,将桌上摆放着的精致茶盏狠狠地扫落在地。
随着“哗啦”一声脆响,那精美的瓷器瞬间化作无数碎片四处飞溅开来。这清脆的破裂声在原本静谧无比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刺耳,犹如一道惊雷划破夜空,似乎也在宣泄着魏忠贤内心深处那股熊熊燃烧、根本无法抑制住的怒火。
“朱由检啊朱由检,哼哼!他真当自己算个什么人物呢?竟然敢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儿跟老夫这般针锋相对,简直就是活腻歪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
魏忠贤心里很清楚,朱由检今天在朝堂之上的所作所为,已然对他苦心经营多年所积累起来的滔天权势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如果不能尽快想办法予以打压和遏制,任由其发展下去的话,那么用不了多久,这个初出茅庐的信王必将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想到这里,魏忠贤不由得皱起眉头,开始绞尽脑汁思索应对之策……朱由检不能留。这是魏公公最后得出的结论。
大明的朝堂上,气氛紧张得如同即将断裂的弓弦。天启皇帝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国库空虚。辽东欠饷几个月了,陕西又旱灾。哪里都需要银子。
魏忠贤身穿一袭华美的蟒袍,其上绣着精美的纹路和图案,仿佛在诉说着权力与富贵。在摇曳不定的烛火映照之下,闪烁出令人毛骨悚然且诡异万分的光芒。
只见他微微弯着脊背,就像隐藏在黑暗中的毒蛇,时不时地闪烁着狡黠与阴狠的寒光,让人不寒而栗。
终于,他率先打破了沉默,开口说道:“陛下啊,现今咱们大明是内外交困,您看这边境之上,那后金的蛮夷,对我大明江山虎视眈眈。虽说目前双方暂且还能维持表面的和平,但实际上他们就如同一群饥饿至极的野狼,时刻围绕在我们身旁,伺机而动。
再瞧瞧国内,更是灾祸不断,洪涝干旱交替肆虐,地震蝗灾频频发生。可怜那些无辜的百姓们,整日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嗷嗷待哺之声不绝于耳。无论是救济这些受灾的民众,还是加强边境军备。都需要大笔的钱财呐。可是眼下,咱们的国库早已空空荡荡。”说到这他停顿了下,看了一眼天启,继续说道:“陛下,老奴听闻那江南商人富可敌国,莫如向他们征税,如此一来,国库之危可解矣。”
信王朱由检在一旁听闻,赶忙上前,恭敬地行礼后道:“皇兄,臣弟以为此举不妥。江南商业繁荣,仿若国家经济之血脉,一旦征税过重,恐使商业受损,百姓生计亦受牵连。”
魏忠贤斜睨了朱由检一眼,不悦道:“信王殿下,国库无银,朝廷诸事难以为继,这江南商人既得诸多利益,为国库出些力岂不是应当?些许小影响,不足挂齿。”
朱由检神色严肃,直视天启帝:“皇兄,切不可因一时之需而动摇国之根本。江南若衰败,赋税减少,且恐生民变,到时局面更难收拾。当另寻他法来充实国库才是。”
魏忠贤满脸堆笑,眼神却透着狡黠:“信王殿下,您也知晓,如今这国库瘪瘪,空得都能跑马啦。那江南的商人,一个个富得流油,咱得想法子从他们身上拔点毛,好填了这国库的窟窿,殿下意下如何?”
信王朱由检眉头一皱,不卑不亢地回应:“魏公公,江南商业兴荣,恰似国家之根基稳石。对其贸然征税,怕是会惊了这商业之巢,致使市面混乱,百姓流离失所。这绝非长远之计,还请公公慎思。”
魏忠贤脸色一沉,提高了声调:“殿下,老奴一心只为陛下分忧,为国库解难。那些个商人,平日里尽享富贵,此时让他们出出血,有何不可?难道要眼睁睁看着朝廷无银可用,军备废弛,外敌来犯?”
朱由检神色冷峻,直视魏忠贤:“公公所言差矣。治国如烹小鲜,不可急躁。若因短视之举毁了江南繁荣,赋税大减,民怨沸腾,那才是真正的内忧外患。当徐徐图之,或整顿吏治,或兴修水利以促农桑,皆可增收,何必盯着江南商人不放?”
魏忠贤冷笑一声:“殿下说得轻巧,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哪样不是旷日持久,远水难解近渴。这江南商人的税,征了便能即刻见银,解朝廷燃眉之急。”
朱由检双手抱拳,坚定道:“公公只看到眼前之利,我却要为大明的千秋万代着想。江南商业若毁于一旦,恢复元气难如登天,此中利害,公公莫要再糊涂。”
天启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眼神中透着犹豫与纠结。他深知魏忠贤一心想要通过对江南商人征税快速填补国库,其出发点似乎是为了朝廷运转,可手段过于激进。而信王朱由检所虑亦是长远,江南商业若受损,确实可能引发一系列难以收拾的局面,动摇国之根本。他既想缓解当下国库空虚的困局,又害怕因征税举措导致民变或商业衰败等严重后果。在这两人的激烈争论中,天启帝一时难以决断,内心在权衡利弊之间不断徘徊,既担心错过快速增收的机会,又忧虑大明江山的稳定与未来走向,只能暂且沉默,思索着是否有更为周全的第三条道路可走。
就在此时,东林党人杨涟出列,他神色严肃:陛下,魏公公此提议实乃祸国殃民之举。臣等听闻,各地税监在征收赋税过程中,多有不法之举,肆意增加税目,提高税额。百姓们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所得却被搜刮殆尽,苦不堪言。而这些税监多为魏公公一党之人,他们借着征税之名,行中饱私囊之实,扩充自身势力,根本不是真正为朝廷考虑。这是在饮鸩止渴,是在把大明推向深渊啊!”杨涟言辞恳切,句句直击要害。
周大端也紧接着说道:“陛下,臣附议。江南商业繁荣,是我大明之幸,是百姓安居乐业的保障,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源泉。若因加征赋税而破坏这繁荣之象,无异于杀鸡取卵。且如今朝廷税收制度混乱,犹如一团乱麻,大量财富被贪官污吏截留,如同水流被引入暗渠,并未真正进入国库。若不整顿这混乱的局面,反而加重百姓负担,必使国家陷入更深的危机,如同陷入泥沼,越挣扎陷得越深。”
魏忠贤冷笑一声,阴阳怪气道:你们这些东林党人,莫要在此胡言乱语。你们不过是为了维护江南那些富商的利益,假公济私。朝廷没钱,拿什么去抵御后金?边境将士缺粮少饷,如何打仗?难道你们要眼睁睁看着后金铁骑踏破我大明山河?你们这些迂腐之辈,只知空谈仁义,不知国家存亡之危。” 他边说边甩了甩袍袖,袍袖带起一阵风,吹得烛火摇曳不定,仿佛也在为这激烈的争论而颤抖。他眼中满是不屑,那眼神仿佛在嘲笑众人的幼稚,又像是在掩饰自己的心虚,那目光如冰冷的刀锋,划过众人的脸庞。
朱由检气得浑身发抖,他怒目圆睁:““魏公公,你莫要危言耸听。朝廷缺钱,难道就只有加征赋税这一条路?如今朝廷吏治腐败,各级官员贪污成风,这才是国库空虚的根源。就说各地的税监,他们打着朝廷的旗号,却干着中饱私囊、横征暴敛的勾当,百姓苦不堪言。我们应该从整顿吏治入手,清查贪官污吏,抄没他们的家产充入国库,此乃釜底抽薪之良策。这就像清理河道中的淤泥,只有让河道畅通,水流才能顺畅。” 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如洪钟大吕,掷地有声,让不少正直的大臣微微点头,眼中露出赞许之色,他们为朱由检的真知灼见而感到振奋。
魏忠贤脸色一变,眼中闪过一丝慌乱,但他很快镇定下来,提高声音道:“王爷,您可不能信口雌黄。老奴掌管东厂,并未发现如您所说的大规模贪污现象。您这般言论,莫不是想扰乱朝堂,打击朝廷忠心之士?还有你们东林党人,平日里就与朝廷作对,如今又来搅局,其心可诛!”他眼神凶狠地盯着朱由检等人,试图用气势来压制对方。
朱由检向前逼近几步,毫不畏惧地与魏忠贤对视:“魏公公,东厂在你手中,早已沦为你排除异己的工具。多少忠良之士被你陷害,真正的贪污之人却在你的庇护之下逍遥法外。你为了一己私欲,蒙蔽圣听,祸乱朝纲,大明的江山都要被你毁了!”他的言辞激烈,义正言辞,朝堂上的气氛瞬间紧张到了极点。
魏忠贤恼羞成怒,额头上青筋暴起:“王爷,您休得胡言!老奴对陛下忠心耿耿,为朝廷鞠躬尽瘁。您这般污蔑老奴,是何居心?莫不是想与老奴过不去,妄图揽权?你们东林党人也别想好过,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打的什么算盘。”他的身体微微颤抖,像是一只被逼急了的野兽。
朱由检冷笑一声:“我为大明江山,为天下苍生。我要的是大明的长治久安,不是你魏忠贤的专权跋扈。若任由你胡作非为,大明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他的目光转向天启皇帝,眼中满是期待。
此时,朝堂上一片哗然,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支持朱由检和东林党人,对魏忠贤的恶行敢怒不敢言;有的则是魏忠贤的党羽,眼神闪烁,不知在盘算着什么。
就在这争论愈发激烈、几近失控之时,天启皇帝缓缓抬起手,示意众人安静。片刻的寂静后,天启皇帝开口了,他的声音沉稳而威严:“今日之争论,到此为止。加征赋税与整顿吏治,皆非一时可决之事,朕需再行斟酌。众卿莫要再为此事争执,先退下吧。”
这一锤定音,让朝堂上紧张的气氛暂时缓和,然而,这场没有结果的争论却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了更深的种子,朝堂的风云变幻仍在继续,大明的未来依旧在迷雾之中。
晚上,乾清宫
天启皇帝的御书房内,烛火摇曳,光影在墙壁上晃动,仿佛也在为这复杂的局势而不安。朱由检应召前来,心中满是疑惑,不知皇兄此次单独召见所为何事。
天启皇帝那原本就略显苍白的面容此刻更是被一层凝重所笼罩,他那双深邃的眼眸紧紧地盯着面前的朱由检,仿佛想要透过对方的眼睛看到其内心深处一般。过了许久,天启皇帝才微微动了动嘴唇,用一种低沉而又缓慢的语调开口说道:“皇弟啊,今日朝堂之上发生的事情,朕心里清楚得很,知道你一心都是为了咱们这个国家。但是关于魏忠贤提出征税这件事,实际上乃是朕授意于他的。”
朱由检听到这话,脸上顿时露出惊愕不已的神情,嘴巴微张着,似乎想要说些什么来反驳。然而就在他刚要开口的时候,天启皇帝却突然抬起手来,示意他不要说话。随后,天启皇帝深吸一口气,接着说道:“朕身为这天下之主,自当以整个天下为重。如今我大明朝可谓是内忧外患不断,国内灾祸连连,民不聊生;外部又有强敌虎视眈眈,时刻觊觎着我们的疆土和财富。再加上国库早已空虚见底,朕为此真是日思夜想,愁白了头发也难以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啊!魏忠贤这个人虽然平日里的确有许多做得不对的地方,遭人诟病颇多。但此次他所提议的征税之举,实在也是出于无奈啊。”
天启皇帝缓缓地踱步至窗前,许久之后,天启皇帝才微微转过头来,:“皇弟啊,你可知道何为为君之道吗?这普天之下的诸多事务,绝非像其表面所呈现出来的那般浅显易懂。就拿那东林党人来说吧,他们在众人面前总是摆出一副为国为民、忧国忧民的模样,但实际上呢?他们不过是在牢牢把控着舆论的走向罢了,借此来为自身谋取私利。尤其是在江南一带等富庶之地,他们广置产业,积累了巨额财富,一个个都富得流油。然而,这些人口口声声念叨着仁义道德,可又有几人是真心实意为了咱们这个国家着想的呢?”
朱由检愣了下,一直以来,他对于东林党的那些人士印象还算不错。在他心中,这些人大多都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之辈,他们坚守着儒家的道义和原则,常常会站出来为天下的黎民百姓仗义执言。
然而,就在刚刚听完皇兄所说的一番话之后,他的内心却泛起了一丝涟漪。原本坚定的看法也开始有了动摇,
思绪如潮水般涌来,一件件过往发生的事情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他想起了东林党人在朝堂之上的慷慨激昂、振振有词,那时候他们的每一句话听起来都那么的正义凛然、无可辩驳。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当中,很多政策甚至还出现了与最初的设想背道而驰的状况,非但没有给百姓带来福祉,反而造成了更多的困扰和问题。
“陛下啊!微臣之前一直认为那东林党的众多人士皆为刚正不阿、心怀正义之士,他们常常凭借自身高尚的品德以及精妙绝伦的文章来感化周围的人们,并能积极地向朝廷进献明智且切实可行的策略。然而时至今日,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微臣方才惊觉自己似乎忽略掉了某些至关重要的细节。”朱由检一边轻轻叹息着,一边语速缓慢而又沉稳地讲述道:
“就拿地方遭遇灾荒需要赈济这件事来说吧,东林党的那些官员们极力主张应当依靠当地的士绅阶层去具体操办相关事宜。起初,微臣也曾觉得此计甚妙,毕竟这些地方士绅在当地颇具声望和影响力,由他们出面组织救灾想必会顺利许多。可谁曾想,待到实际操作起来时,情况却远非我们所预料那般美好。在这整个赈灾的过程当中,竟然出现了不少地方士绅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的恶劣行径。更为令人心寒的是,面对如此明显的贪污腐败现象,东林党的那些官员们不仅没有深入调查追究到底,反倒是一味地袒护和维护这种不合理的赈灾方式。长此以往下去,国将不国啊陛下!”说到此处,朱由检不禁眉头紧皱,满脸都是忧虑之色。
天启皇帝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欣慰,他知道朱由检成熟了。
“还有呢?继续说”
朱由检微微皱起眉头,神色凝重地继续说道:“再者,于科举选拔之事上,那东林党人向来极力主张以才学为重。然而,据微臣所闻,在其势力颇为强盛之区域,科举竟亦难脱权势之左右。诸多真正身怀大才之寒门子弟,因无权无势,惨遭无情排挤,无缘踏入仕途之门。此等行径,实乃与他们口口声声所倡之公平公正理念南辕北辙!”
天启皇帝走到朱由检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皇弟,朕问你,如果是朕提出征税,你是否反对?”朱由检沉默片刻,回答道:“陛下,若是陛下权衡利弊后提出,臣自然不会反对。但征税一事,还需谨慎,不能让百姓负担过重。”
天启皇帝微微点头:“朕知你心系百姓。但朕要告诫你,不要被东林党人面上的做法所迷惑。父皇只当了一个月皇帝就暴毙,正值壮年,突然横死,除了几个替罪羊被处死外,竟成了一桩迷案。根本没有人关心皇帝的死活,朝廷那群大臣只需要一个名义上的皇帝而已,其余的都不重要。他们善于伪装,以正义之名行不义之事。你要学会明辨是非,为大明的江山社稷着想。”
朱由检心中一凛,向天启皇帝抱拳行礼:“陛下,臣谨遵教诲。臣定当以大明江山为重,不被表象所迷惑,为陛下分忧。”
天启皇帝看着朱由检,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皇弟,你有此心,朕便放心了。如今大明风雨飘摇,朕与你当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天启皇帝看着朱由检,目光中满是期待:“皇弟,如今国库空虚之况已刻不容缓,朕希望你能代朕走一趟江南。江南富庶,却也藏富于民太久,此次你去,要妥善处理增税之事,务必缓解国库危机。”
朱由检微微一怔,随后抱拳行礼,神色坚定地说道:“陛下,臣领命。江南虽富,但赋税征收需谨慎为之,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天启皇帝微微点头,从桌案上拿起一份密函递给朱由检:“这是朕为你准备的一些资料,上面有江南各地的大致经济情况,以及一些东林党人和地方势力勾结的线索。你此去,要小心应对,切莫打草惊蛇。”
朱由检接过密函,小心收好:“陛下放心,臣会仔细研究。臣定当在增税过程中,彻查那些中饱私囊、损害朝廷利益之徒,同时尽量减轻普通百姓的负担,让增税之举既能充实国库,又不致民怨沸腾。”
“嗯,朕信你有这个能力。不过,江南之地,东林党势力盘根错节,你要懂得分化瓦解他们。那些真正为百姓着想、可争取之人,要拉拢过来;而那些顽固不化、一心只为私利之辈,绝不能姑息。”天启皇帝叮嘱道。
“陛下,臣明白。臣会以朝廷大局为重,灵活处理与各方的关系。只是,臣此去,还望陛下能在朝中稳住局势,尤其是魏忠贤一党,切莫让他们趁机生事,扰乱朝纲。”朱由检面露忧色。
“朕会留意的,你在江南专心处理事务便是。若有紧急情况,可通过驿站快马传书与朕联系。”天启皇帝说道。
“臣遵旨。”朱由检再次行礼,随后转身离开御书房。
朱由检此刻不知道的是,在魏公公那豪华奢靡的府邸深处,魏忠贤正满脸阴沉地坐在一张雕花楠木椅上。只见他紧紧握着拳头,因为愤怒而微微颤抖着,突然间猛地一挥手臂,将桌上摆放着的精致茶盏狠狠地扫落在地。
随着“哗啦”一声脆响,那精美的瓷器瞬间化作无数碎片四处飞溅开来。这清脆的破裂声在原本静谧无比的房间里显得格外刺耳,犹如一道惊雷划破夜空,似乎也在宣泄着魏忠贤内心深处那股熊熊燃烧、根本无法抑制住的怒火。
“朱由检啊朱由检,哼哼!他真当自己算个什么人物呢?竟然敢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儿跟老夫这般针锋相对,简直就是活腻歪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
魏忠贤心里很清楚,朱由检今天在朝堂之上的所作所为,已然对他苦心经营多年所积累起来的滔天权势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如果不能尽快想办法予以打压和遏制,任由其发展下去的话,那么用不了多久,这个初出茅庐的信王必将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想到这里,魏忠贤不由得皱起眉头,开始绞尽脑汁思索应对之策……朱由检不能留。这是魏公公最后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