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任亨泰的死,把追查景清刺杀案的全部线索都截断在他身上。大先生是谁,他们还有多少同伙,隐藏着多少力量,全部都被裹进一个未知的谜团,再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
在这件事中感受到了屈辱的锦衣卫,像是要泄愤一样,开始加大审讯力度,疯狂派出缇骑四处拿人。
但凡出现在供状名单中的,不管是多大的官还是平头百姓,也不管有罪没罪,一律宁抓错不放过。
整个直隶地区,以及周边的浙江、湖广、江西、河南部分地区,全都笼罩在一种恐怖的氛围之下。包括济南和孔家影响力覆盖的兖州地区,都没有被放过。
十天时间,被抓捕的涉案和嫌疑人员,陡增至千余人。其中不乏身在朝廷中枢和地方上的官员,还有少量中低级的军官。
直到月末阿棣发了话,要锦衣卫不得惊扰百姓,避免牵扯无辜。持续了半月之久的高压气氛,这才开始回落。
而这六省百姓能够恢复常态的生活,最该感谢的还得是詹闶。正是他跟阿棣一番长谈后,说服了怒气头上的阿棣,放弃持续把事情搞大的计划。
这并不是说詹闶心软了,决定放名教一马。反而在詹闶看来,一个轻松、从容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揪出那位大先生,让名教逐渐失去蛊惑人心的基础。
这些天下来,仅四品以下的官员就抓了五十多个,三品朝上的也抓了七个,还牵扯到了军中,洪武年间那种人人自危的感觉越来越浓。
百姓总是善良又愚昧的,他们不明白什么叫天下大局,只知道生活安定不安定,能不能吃饱穿暖。
这种每天都有上百人被捕的现象,在他们看来就是乱世。高压持续久了,一旦有别具用心的人煽风点火,很可能就会演化为更大的问题。
纵观历史上造成足够影响的大动乱,无一不是有心人裹挟民意所致。而所有裹挟的前提,民间动荡不安都是重要因素。
再说了,这次抓了一千多人,基本已经把能排得上名号的捞干净了。即便还有个别漏网之鱼,也没有能力再折腾出什么大动静。
至于那些最底层的小喽啰,其实并没有多少杀伤力,了不得就是盲从、跟风,甚至是为了讨个生活而已。
可阿棣作为大明天子,想要掌管好这个天下,也不是靠杀人就能做到的。你得让百姓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安稳的社会中,每天都能看到希望,日子会不断变得更好。
有了希望,有了奔头,百姓们自然会拥护带给他们这一切的人,谁还会傻到被人蛊惑着去闹事?
当大明百姓都在为了美好的明天努力,不必为了生活焦头烂额,再有什么人煽动教唆,也只能是徒劳。
而对于行道教来说,名教真的算不上什么威胁。如果在进入大明之前,詹闶还有点重视和担心,现在则已经不存在了,完全可以站在战略的高度去藐视他们。
任何封建礼教和反动势力,最终都会在科学的铁拳下飞灰湮灭,成为行道教发展壮大的养分。
阿棣最终采纳了詹闶的建议,行道教和名教可是生死大敌,詹闶都能为了天下利益暂时搁置矛盾,这就是他对詹闶越来越信重的关键要素之一。
而且他觉得詹闶有一句话说得太对了,老百姓也是需要利益的,只要他们得到了相应的利益,再有人费尽心思挑唆也没用。
对于这种观点,有人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有人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都没有詹闶这么直指本质。
任何一种关系,任何一种阶层,都有其所要追求的利益。唯有保证彼此利益的均衡,才能让这个天下达到最稳定的状态。
皇帝追求的是君临天下、一言九鼎,百姓追求的是生活安康、丰衣足食。在这个关系中,皇帝需要的更多,所以就得做给与的那一方。
例如老朱能成为大明开国皇帝,就是因为他完成了“驱除鞑虏恢复华夏”的伟业,解救万民于水火,让汉人重新成为这个国家的主要群体。
而作为皇权的继承者,阿棣不可能再来一次“恢复华夏”,所以他要做的就是让国家不断强大,让百姓拥有更多身为“大明子民”的荣誉感。
但是名教不同,他们一面要跟皇帝争夺掌控天下的权利,一边还要从百姓身上压榨满足感。把皇帝养在猪圈里作为象征性质的吉祥物,把百姓困在地头田间,用血汗为他们生产丰腴的膏脂。
皇帝和百姓,都只不过是名教维持自身苟延残喘的工具。谁来当皇帝,谁来当百姓,于他们而言并不重要。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为辽、金、元,以及后来的螨清效力,以图荣华富贵的“磊落君子”。
拥有造血能力行道教,和名教就不一样了。行道教不但不需要遏制任何人的权利,也不需要从任何人身上榨取养分。
反而还会把自己的技术进行输出,帮助统治阶级打造更加强大的国家,帮助百姓创造更美好的生活。通过参与这个过程,获得自身所需并发展壮大,达到广泛获利的结果。
只不过詹闶不可能说得这么全面,也不可能做过于详细的解释。只有让阿棣自己去理解到了,这种观念才会扎实稳固,否则很可能会有“诱导”的副作用。
而詹闶更不可能告诉阿棣,皇权其实是名教之后,另一个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绊脚石。行道教最终对皇权的压制,会比名教更加严重。
另外从结局来看,行道教比名教更有实力,可以让皇位在名义和荣誉上延续更久,作为对老朱再造华夏的回报。不会像名教那样,搞垮这家投靠那家,然后再接着搞垮接着投靠,如此往复循环。
好,话题回到金陵城的大局面。虽然阿棣提出了要求,不得惊扰百姓、牵扯无辜,但这毕竟是涉及到刺杀皇帝的谋逆大案,绝不可能就此中段追查,只是不再那么明晃晃了而已。
抓捕行动在明面上告一段落,接下来只要完成小规模城墙和排水管道系统的测试,并拿下北平扩建工程后,詹闶就可以结束此次金陵的之行了。
然而世事总有意外,就在阿棣下令收拢规模的第二天,澜沧国使团进京了。如果只是一个使团,并不会和詹闶扯上关系,但这使团中有一个叫陈天平的人,就让詹闶不得不被牵扯到其中去。
任亨泰的死,把追查景清刺杀案的全部线索都截断在他身上。大先生是谁,他们还有多少同伙,隐藏着多少力量,全部都被裹进一个未知的谜团,再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
在这件事中感受到了屈辱的锦衣卫,像是要泄愤一样,开始加大审讯力度,疯狂派出缇骑四处拿人。
但凡出现在供状名单中的,不管是多大的官还是平头百姓,也不管有罪没罪,一律宁抓错不放过。
整个直隶地区,以及周边的浙江、湖广、江西、河南部分地区,全都笼罩在一种恐怖的氛围之下。包括济南和孔家影响力覆盖的兖州地区,都没有被放过。
十天时间,被抓捕的涉案和嫌疑人员,陡增至千余人。其中不乏身在朝廷中枢和地方上的官员,还有少量中低级的军官。
直到月末阿棣发了话,要锦衣卫不得惊扰百姓,避免牵扯无辜。持续了半月之久的高压气氛,这才开始回落。
而这六省百姓能够恢复常态的生活,最该感谢的还得是詹闶。正是他跟阿棣一番长谈后,说服了怒气头上的阿棣,放弃持续把事情搞大的计划。
这并不是说詹闶心软了,决定放名教一马。反而在詹闶看来,一个轻松、从容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揪出那位大先生,让名教逐渐失去蛊惑人心的基础。
这些天下来,仅四品以下的官员就抓了五十多个,三品朝上的也抓了七个,还牵扯到了军中,洪武年间那种人人自危的感觉越来越浓。
百姓总是善良又愚昧的,他们不明白什么叫天下大局,只知道生活安定不安定,能不能吃饱穿暖。
这种每天都有上百人被捕的现象,在他们看来就是乱世。高压持续久了,一旦有别具用心的人煽风点火,很可能就会演化为更大的问题。
纵观历史上造成足够影响的大动乱,无一不是有心人裹挟民意所致。而所有裹挟的前提,民间动荡不安都是重要因素。
再说了,这次抓了一千多人,基本已经把能排得上名号的捞干净了。即便还有个别漏网之鱼,也没有能力再折腾出什么大动静。
至于那些最底层的小喽啰,其实并没有多少杀伤力,了不得就是盲从、跟风,甚至是为了讨个生活而已。
可阿棣作为大明天子,想要掌管好这个天下,也不是靠杀人就能做到的。你得让百姓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安稳的社会中,每天都能看到希望,日子会不断变得更好。
有了希望,有了奔头,百姓们自然会拥护带给他们这一切的人,谁还会傻到被人蛊惑着去闹事?
当大明百姓都在为了美好的明天努力,不必为了生活焦头烂额,再有什么人煽动教唆,也只能是徒劳。
而对于行道教来说,名教真的算不上什么威胁。如果在进入大明之前,詹闶还有点重视和担心,现在则已经不存在了,完全可以站在战略的高度去藐视他们。
任何封建礼教和反动势力,最终都会在科学的铁拳下飞灰湮灭,成为行道教发展壮大的养分。
阿棣最终采纳了詹闶的建议,行道教和名教可是生死大敌,詹闶都能为了天下利益暂时搁置矛盾,这就是他对詹闶越来越信重的关键要素之一。
而且他觉得詹闶有一句话说得太对了,老百姓也是需要利益的,只要他们得到了相应的利益,再有人费尽心思挑唆也没用。
对于这种观点,有人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有人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都没有詹闶这么直指本质。
任何一种关系,任何一种阶层,都有其所要追求的利益。唯有保证彼此利益的均衡,才能让这个天下达到最稳定的状态。
皇帝追求的是君临天下、一言九鼎,百姓追求的是生活安康、丰衣足食。在这个关系中,皇帝需要的更多,所以就得做给与的那一方。
例如老朱能成为大明开国皇帝,就是因为他完成了“驱除鞑虏恢复华夏”的伟业,解救万民于水火,让汉人重新成为这个国家的主要群体。
而作为皇权的继承者,阿棣不可能再来一次“恢复华夏”,所以他要做的就是让国家不断强大,让百姓拥有更多身为“大明子民”的荣誉感。
但是名教不同,他们一面要跟皇帝争夺掌控天下的权利,一边还要从百姓身上压榨满足感。把皇帝养在猪圈里作为象征性质的吉祥物,把百姓困在地头田间,用血汗为他们生产丰腴的膏脂。
皇帝和百姓,都只不过是名教维持自身苟延残喘的工具。谁来当皇帝,谁来当百姓,于他们而言并不重要。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为辽、金、元,以及后来的螨清效力,以图荣华富贵的“磊落君子”。
拥有造血能力行道教,和名教就不一样了。行道教不但不需要遏制任何人的权利,也不需要从任何人身上榨取养分。
反而还会把自己的技术进行输出,帮助统治阶级打造更加强大的国家,帮助百姓创造更美好的生活。通过参与这个过程,获得自身所需并发展壮大,达到广泛获利的结果。
只不过詹闶不可能说得这么全面,也不可能做过于详细的解释。只有让阿棣自己去理解到了,这种观念才会扎实稳固,否则很可能会有“诱导”的副作用。
而詹闶更不可能告诉阿棣,皇权其实是名教之后,另一个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绊脚石。行道教最终对皇权的压制,会比名教更加严重。
另外从结局来看,行道教比名教更有实力,可以让皇位在名义和荣誉上延续更久,作为对老朱再造华夏的回报。不会像名教那样,搞垮这家投靠那家,然后再接着搞垮接着投靠,如此往复循环。
好,话题回到金陵城的大局面。虽然阿棣提出了要求,不得惊扰百姓、牵扯无辜,但这毕竟是涉及到刺杀皇帝的谋逆大案,绝不可能就此中段追查,只是不再那么明晃晃了而已。
抓捕行动在明面上告一段落,接下来只要完成小规模城墙和排水管道系统的测试,并拿下北平扩建工程后,詹闶就可以结束此次金陵的之行了。
然而世事总有意外,就在阿棣下令收拢规模的第二天,澜沧国使团进京了。如果只是一个使团,并不会和詹闶扯上关系,但这使团中有一个叫陈天平的人,就让詹闶不得不被牵扯到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