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第一小说网www.diYishU.Cc】,大奉打更人最新章节无弹窗免费阅读!
(括号内时候加的——昨儿晚上喝大了,回来瞎几把写了一气,今天再看有点不合适,已经做了适当修改,衔接不上可以复读一下,抱歉!)
日子该怎么过还得过,事情该怎么做还得做。詹闶不可能为了一点小小的不顺,就改变自己已经定好的发展路线。
二月末,金陵的一营黑甲军一千零一十七人到达北平,短暂休整两天后,就投入到了燧发枪训练中。
这一营人马由总掌黑甲军卫事的成阳侯张武,和已经升职到黑甲军第二卫四团千户团长的赵顺带队,而且是连维护所和后勤全都带来了,可见阿棣对燧发枪的重视程度。
实际上詹闶也挺关心阿棣的安全,采用全新的枪械来增强皇城警卫,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对行道教和整个天下未来的保障。
这个时空里,已经出现了很多不同于历史记载的,和没有历史记载的事。历史的走向正在偏离航向,对于未来还会继续发生的更多变化,只是小心谨慎地应变,已经不够用了。
草原局势的波谲云诡,燕藩靖难的提前结束,高产作物的快速推广……。所有的这一切,看似和大明朝廷内部全然无关,但身为始作俑者的詹闶却很清楚,自己的对手和敌人正在经受着什么。
就简单说大明本土,国力越强大,百姓的生活越富足,名教的发展空间就越小。世界的透明度,和以至虚为基本盘的名教,是呈绝对反比的。
至少在表面看来,名教要比已知历史中更加活跃。郑沂的自杀,任亨泰的阴谋,还有那位隐藏在幕后的大先生,都是在已知历史中不存在的。
詹闶不敢保证,这一系列的变化,会引出多大的危机来。他自己,或者詹家,都没那么容易下手;于是看似身处重重保护中的阿棣,就会变成最红最亮的靶心。
在名教徒看来,行道教能立足大明,并得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就是因为詹闶押对了阿棣靖难这个宝。
如果阿棣不在了,名教的势力就可以扶朱胖胖这个傀儡上位,然后像迷你朱上位时候那样,把行道教从大明驱逐出去。
现在和老朱刚驾崩那时候可不一样了,高产作物已经开始全面推广,行道教的很多技术也都铺开,詹闶还培养出了大量的工匠。
哪怕像炼钢这类的技术,都不用太在意詹闶离开导致的停摆。只要熟练的工匠在手,一年不行就两年,三年不行就十年,有了足够的时间,总是能够还原出来的。
不管名教中人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詹闶都必须有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敌暗我明,还是面对没什么底线的敌人,数倍于其耗心费神,就是必然的了。
要知道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人就是最宝贵的资源。他选择帮助阿棣靖难,就是想最大限度保住大明的人口。
否则他当初大可以找个地方苟起来,默默发展几年之后,趁着靖难乱局夺取天下,不必再受任何人的牵制。
所以说,保护阿棣的安全,维持现有局面下的稳定过渡,就是实现和平演变构想的重要基础。把最关键的利益保护起来,这就叫大局。
总不能跟李自成、张献忠那些蝗虫般的乱匪一样,一上来就不管不顾,连基本战略都不考虑。以成百上千万人的性命为代价,给满洲野猪皮做好事,就为了过几天当匪首的瘾头,最终毛都没捞着一根。
至于枪械,够用就行了。实在不够的话,就把北平城的前期工程稍微拖一拖,赶在更大范围扩张之前,多弄出他几万杆来。
时光荏苒,四月下旬很快就到了,阿加莎和卡门顺利生产后,詹闶也再一次准备好了自己的金陵之行。等这一次回来之,就要着手办大事了。
这回去金陵,队伍可以说是最为庞大。除了詹家自己的人,还有那一营接受了两个月训练的黑甲军,以及两万杆燧发枪和永乐大将军炮两百门。
认真考虑过京城和皇城的守卫重要性后,詹闶还是咬着牙给金陵的三卫黑甲军拨了两万杆火枪。再缺也缺不了那点备用的份儿,索性配足点,免得心里左右徘徊。
大将军炮两百门,其中二十门大号的分布金陵主要城门,六十门中号的和一百二十门小号的,优先分布次要城门,少量架设在皇城,阿棣应该更有安全感了。
詹闶把还特意带了两个小家伙,大小姐和二小姐都已经五岁,身体也十分健康,差不多可以扛得住远行劳顿和异地病菌了。带她们出远门见识一番,对成长很有好处。
有了两个女儿陪着,詹闶这一路上也丰富起来,不再是以前那种除了喝酒、吹牛、耍流氓之外就没什么事的了然无趣了。
半个月的时间到达金陵,休息一天后进宫去和阿棣报到。阿棣并没有第一时间说起检验燧发枪的威力,而是聊起了另外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经过了众多大臣们的争论,和徐皇后的枕边风后,阿棣对立储的事有了决定。暂时先不立太子,封朱胖胖为越王,朱高煦和朱高燧封汉王、赵王;徐皇后的第五子朱高烁,也就是阿棣第一个人工制造的儿子,和吴惠妃生的儿子朱高炫,封益王和陈王。另外两个儿子还很小,过几年长大了再封。
第二件事,选定护送陈天平会安南的人手。文官方面,采纳詹闶的建议,除了一个不可少的御史之外,其他的四人全都是朝鲜官。带兵武官则是正好有人撞到枪口上了,兀良哈三卫进京朝见,这些宁王旧部又都是鞑靼人,派去送死最好不过,顺便还能检验一下骑兵在中南半岛的战斗力。
以阿棣对詹闶的信重,自然是想听听他对这两件事的看法,有没有什么建议。毕竟涉及到了大明未来的走向,考虑再多也不过分。
关于立储的问题,詹闶还是老样子,家产分给谁是当家做主那个人的权利,其他人谁都没资格说三道四。
但是对第二件事,詹闶就很有表达欲了。连奉承带称赞,不重样儿地垮了阿棣十几句,没有什么比派鞑子去送死更好的了。
不但对阿棣的决定大为称赞,还主动提出帮腔助攻,让那些鞑子们主动抢着去安南,以展现兀良哈勇士的威猛。
(括号内时候加的——昨儿晚上喝大了,回来瞎几把写了一气,今天再看有点不合适,已经做了适当修改,衔接不上可以复读一下,抱歉!)
日子该怎么过还得过,事情该怎么做还得做。詹闶不可能为了一点小小的不顺,就改变自己已经定好的发展路线。
二月末,金陵的一营黑甲军一千零一十七人到达北平,短暂休整两天后,就投入到了燧发枪训练中。
这一营人马由总掌黑甲军卫事的成阳侯张武,和已经升职到黑甲军第二卫四团千户团长的赵顺带队,而且是连维护所和后勤全都带来了,可见阿棣对燧发枪的重视程度。
实际上詹闶也挺关心阿棣的安全,采用全新的枪械来增强皇城警卫,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对行道教和整个天下未来的保障。
这个时空里,已经出现了很多不同于历史记载的,和没有历史记载的事。历史的走向正在偏离航向,对于未来还会继续发生的更多变化,只是小心谨慎地应变,已经不够用了。
草原局势的波谲云诡,燕藩靖难的提前结束,高产作物的快速推广……。所有的这一切,看似和大明朝廷内部全然无关,但身为始作俑者的詹闶却很清楚,自己的对手和敌人正在经受着什么。
就简单说大明本土,国力越强大,百姓的生活越富足,名教的发展空间就越小。世界的透明度,和以至虚为基本盘的名教,是呈绝对反比的。
至少在表面看来,名教要比已知历史中更加活跃。郑沂的自杀,任亨泰的阴谋,还有那位隐藏在幕后的大先生,都是在已知历史中不存在的。
詹闶不敢保证,这一系列的变化,会引出多大的危机来。他自己,或者詹家,都没那么容易下手;于是看似身处重重保护中的阿棣,就会变成最红最亮的靶心。
在名教徒看来,行道教能立足大明,并得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就是因为詹闶押对了阿棣靖难这个宝。
如果阿棣不在了,名教的势力就可以扶朱胖胖这个傀儡上位,然后像迷你朱上位时候那样,把行道教从大明驱逐出去。
现在和老朱刚驾崩那时候可不一样了,高产作物已经开始全面推广,行道教的很多技术也都铺开,詹闶还培养出了大量的工匠。
哪怕像炼钢这类的技术,都不用太在意詹闶离开导致的停摆。只要熟练的工匠在手,一年不行就两年,三年不行就十年,有了足够的时间,总是能够还原出来的。
不管名教中人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詹闶都必须有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敌暗我明,还是面对没什么底线的敌人,数倍于其耗心费神,就是必然的了。
要知道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人就是最宝贵的资源。他选择帮助阿棣靖难,就是想最大限度保住大明的人口。
否则他当初大可以找个地方苟起来,默默发展几年之后,趁着靖难乱局夺取天下,不必再受任何人的牵制。
所以说,保护阿棣的安全,维持现有局面下的稳定过渡,就是实现和平演变构想的重要基础。把最关键的利益保护起来,这就叫大局。
总不能跟李自成、张献忠那些蝗虫般的乱匪一样,一上来就不管不顾,连基本战略都不考虑。以成百上千万人的性命为代价,给满洲野猪皮做好事,就为了过几天当匪首的瘾头,最终毛都没捞着一根。
至于枪械,够用就行了。实在不够的话,就把北平城的前期工程稍微拖一拖,赶在更大范围扩张之前,多弄出他几万杆来。
时光荏苒,四月下旬很快就到了,阿加莎和卡门顺利生产后,詹闶也再一次准备好了自己的金陵之行。等这一次回来之,就要着手办大事了。
这回去金陵,队伍可以说是最为庞大。除了詹家自己的人,还有那一营接受了两个月训练的黑甲军,以及两万杆燧发枪和永乐大将军炮两百门。
认真考虑过京城和皇城的守卫重要性后,詹闶还是咬着牙给金陵的三卫黑甲军拨了两万杆火枪。再缺也缺不了那点备用的份儿,索性配足点,免得心里左右徘徊。
大将军炮两百门,其中二十门大号的分布金陵主要城门,六十门中号的和一百二十门小号的,优先分布次要城门,少量架设在皇城,阿棣应该更有安全感了。
詹闶把还特意带了两个小家伙,大小姐和二小姐都已经五岁,身体也十分健康,差不多可以扛得住远行劳顿和异地病菌了。带她们出远门见识一番,对成长很有好处。
有了两个女儿陪着,詹闶这一路上也丰富起来,不再是以前那种除了喝酒、吹牛、耍流氓之外就没什么事的了然无趣了。
半个月的时间到达金陵,休息一天后进宫去和阿棣报到。阿棣并没有第一时间说起检验燧发枪的威力,而是聊起了另外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经过了众多大臣们的争论,和徐皇后的枕边风后,阿棣对立储的事有了决定。暂时先不立太子,封朱胖胖为越王,朱高煦和朱高燧封汉王、赵王;徐皇后的第五子朱高烁,也就是阿棣第一个人工制造的儿子,和吴惠妃生的儿子朱高炫,封益王和陈王。另外两个儿子还很小,过几年长大了再封。
第二件事,选定护送陈天平会安南的人手。文官方面,采纳詹闶的建议,除了一个不可少的御史之外,其他的四人全都是朝鲜官。带兵武官则是正好有人撞到枪口上了,兀良哈三卫进京朝见,这些宁王旧部又都是鞑靼人,派去送死最好不过,顺便还能检验一下骑兵在中南半岛的战斗力。
以阿棣对詹闶的信重,自然是想听听他对这两件事的看法,有没有什么建议。毕竟涉及到了大明未来的走向,考虑再多也不过分。
关于立储的问题,詹闶还是老样子,家产分给谁是当家做主那个人的权利,其他人谁都没资格说三道四。
但是对第二件事,詹闶就很有表达欲了。连奉承带称赞,不重样儿地垮了阿棣十几句,没有什么比派鞑子去送死更好的了。
不但对阿棣的决定大为称赞,还主动提出帮腔助攻,让那些鞑子们主动抢着去安南,以展现兀良哈勇士的威猛。